附錄 人情世故須知

須知一 學點操縱術,掌握主動權

觀察眼睛

孔子曾說過:“觀其眸子,人焉瘦哉!”意思是說,想要觀察一個人,就要從觀察他的眼睛開始。因為眼睛是人的心靈之窗,所以,一個人的想法經常會在眼神中無意流露。譬如天真無邪的孩子,目光必然清澈明亮,而利欲熏心的人,則無法掩飾他眼中的混濁不正。

1.如何從目光看人

兩個人第一次見麵,臉往往是第一個被注意的對象,而臉上第一個被注意的目標則通常是眼睛。

在人們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對方不時地把目光移向近處,則表示他對你的談話內容不感興趣或另有所想,正在計劃另一件事情。如果對方的眼神上下左右不停地轉動,無法安定下來時,可能是因內心害怕而說謊,通常都有難言之隱,也許是為了不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對某些事情的真相有所隱瞞。

和異性視線相遇時故意避開,表示關切對方或對對方有意;眼睛轉個不停的人,體現了意誌力不堅,容易遭人引誘而見異思遷。

眼光流露不屑的人,顯示其敵視或拒絕的意思;眼神冷峻逼人,說明他對人並不信任,心裏處於戒備狀態。

沒有表情的眼神,說明這個人心中憤憤不平或內心有所不滿;交談時對方根本不看你,可以視為對方對你不感興趣或是不願親近你。

2.人的瞳孔大小與其情緒的關係

躲閃對方目光的人,一向缺乏足夠的信心,不僅懷有自卑感,而且性格軟弱;遇到陌生人,不會主動地前去打招呼,即使打招呼也是躲閃著別人的眼睛,這樣的人一般比較拘謹,在處理問題時缺乏自信,沒有什麼主見。

當然,如果是一對戀人,那麼躲閃對方的目光又是另一回事了,一般表示緊張或羞澀。

當人情緒不好、態度消極時,瞳孔就會縮小;而當人情緒高漲、態度積極時,瞳孔就會擴大。此外,據相關資料表明,一個人在極度恐懼或興奮時,他的瞳孔一般會比正常狀態下的瞳孔擴大3倍。

幾個人在一起打牌,假如其中一人懂得這種信號,一看到對方的瞳孔放大了,就可以肯定他抓了一把好牌,該怎麼玩心裏也就有底了。

嘴巴動作透露人的性格

豐富的嘴部動作,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態度。

1.嘴唇往前撇

人的下嘴唇往前撇表明他對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持懷疑態度,並且希望能夠得到肯定的回答。

2.嘴唇往前撅

人的嘴唇往前撅的時候,表明此人可能正處在某種防禦狀態。

3.嘴角向後

在與人交談時,如果其中有人嘴唇的兩端稍稍有些向後,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聽其他人的談話。

4.嘴巴抿成一字形

大多數人在需要做重大決定,或事態緊急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動作。他們一般都比較堅強,具有堅持到底的頑強精神,麵對困難想到的是戰勝它而不是臨陣退縮。他們往往會也是倔強一族,每件事都經過深思熟慮而采取行動,這時候誰也阻擋不了他們。他們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心理,所以獲得成功的幾率較大。

5.牙齒咬嘴唇

在交談的時候,如果有上牙齒咬下嘴唇、下牙齒咬上嘴唇或雙唇緊閉的情況。這表明他們正在聆聽對方的談話,同時在心中仔細揣摩話中的含義。他們一般都有很強的分析能力,遇事雖然不能非常迅速地作出判斷,但是決定一經做出,往往沒有後顧之憂。

6.嘴角上挑的人

這樣的人機智聰明,性格外向,能言善辯,願意和陌生人主動打招呼,進行親切的交談。他們胸襟開闊,有包容心,不會記恨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有著非常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最困難的時候常常能夠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幫助。

此外,口齒不清,說話比較遲鈍的人,可以分不同的情況來討論:一種人是不僅在說話方麵表現得不夠出色,在其他各個方麵的表現也都是相當平庸的。還有一種人,他們的語言表達不精彩,而且也不太經常表達自己,但一旦表達,肯定會是不凡的見解,這說明這個人具有某一方麵或幾方麵比較出眾的才能。

十指連心,從手部動作看心理世界

1.手心示人多為善意

手心示人通常表示服從和妥協,可以說這是一種表達善意的手勢。這個動作首先讓我們聯想到乞丐乞討時的慣用動作,表達哀求之意。

表達友好的手心向上動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禮儀小姐在指引路線時,就會用手心向上的動作指明前進的方向,代表了一種友善的誠意。又比如向某人介紹另一人時,也會用手心向上的手勢指著被介紹者,這其中還蘊涵著尊敬感。

表示妥協的手心向上姿勢,我們也經常見到。當丈夫遭到妻子的責罵時,通常會雙手一攤,表示“我的確什麼也沒幹過”。這個姿勢既是表明自己的清白,也有著承認錯誤並且要求妥協的意思,不希望妻子繼續聲討他。但撒謊的男人一般不會做這個動作,他會下意識地隱藏自己的手心,敏感的妻子就能從中發現不妥之處。

舉起一隻手並以手心示人,表明自己想要發言,或者想引起注意。將手掌按壓於心口之上,表明自己的真心。基督教徒對著《聖經》發誓時,也把手心按在《聖經》上麵,以示自己沒有撒謊。

2.隱藏手心表示想要控製對方

與手心向上或者露出手心相對,手心向下或者隱藏手心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多數時候,這個姿勢代表了一種權威性。

你對著某人做出這樣的動作,將手掌反過來,擺出手心朝下的手勢,對方可能馬上就會意識到你希望控製他。一般來說,這個動作多由上級對下級做出,此時這個手勢不會對下級產生任何消極的作用,因為你本來就有淩駕於下級之上的權力,這個手勢不過是強化了這一認識,對方會立刻照做。假如你和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平等,當你對他提出要求並做出了手心朝下的動作,這個時候對方很可能會拒絕你的要求,因為你的動作讓他感覺到了你的控製欲,而通常人們是不會希望同級別的另一個人指揮自己的。當然,下級對上級就更不適合用這種姿勢了。

交叉的雙臂對你說“不”

1.用交叉的雙臂行使否決權

絕大多數人對交叉的雙臂這個動作所代表的含義都有共識,那就是:否定或防禦。

與人交流時,人們如果對所聽到的內容持否定或消極態度,通常會做出交叉雙臂的動作。當你與他人交談時,如果看到對方擺出了雙臂交叉的姿勢,你就應該立刻意識到自己可能說了對方並不認同的觀點。做出這樣的姿勢後,對方即使口頭上表示讚同你的觀點,他的肢體語言也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你,他並不讚成你的話,他不會輕易地走出自己的世界,而你也很難融入其中。一些公眾場合中,麵對陌生人,人們交叉雙臂就好像與外界之間築起了一道障礙物,將你不喜歡或者覺得不安全的人或物統統擋在外邊。

2.敵意叢生的雙臂交叉方式

跟交叉抱臂的姿勢不同,握拳式交叉雙臂將雙臂環抱於胸前時,還加上了雙拳緊握這個動作,這一動作代表強烈的敵意。雙拳緊握交叉抱於胸前的人有著明顯的防禦意識,同時也會讓對方感受到他的敵意。緊握的雙拳是他在極力克製自己的情緒。你也可以從他的身體語言上看出這一點,比如眉頭緊皺,甚至還有脖子上青筋暴起的現象。這個時候你最好停止向他表述自己的觀點,否則會真正激怒他,讓他由這種顯示敵意的狀態轉變為敵意爆發的狀態。

交往次數越多,心理距離越近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所中學選取了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裏寫下了一些奇怪的英文單詞。這個班的學生每天到校時,都會瞥見那些寫在黑板角落裏奇怪的英文單詞。這些單詞顯然不是即將要學的課文中的一部分,但它們已作為班級背景的一部分被接受了。

班上學生沒發現這些單詞以一種有條理的方式改變著——一些單詞隻出現過一次,而另一些卻出現了25次之多。期末時,這個班上的學生接到一份問卷,要求對單詞表的滿意度進行評估,列在表中的是曾出現在黑板角落裏的所有單詞。

統計結果表明:一個單詞在黑板上出現得越頻繁,它的滿意率就越高。

心理學家有關單詞的這個研究證明了曝光效應的存在,即某個刺激的重複呈現會增加這個刺激的評估正向性。與熟悉產生厭惡的傳統觀念相反,實驗表明某個事物呈現次數越多,人們越可能喜歡它。

在人際交往中,要得到別人的喜歡,就得讓別人熟悉你,而熟識程度是與交往次數直接相關的。交往次數越多,心理上的距離越近,越容易產生共同的經驗,增進彼此了解和建立友誼,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例如教師和學生、領導和秘書等,由於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數多,所以較容易建立親近的人際關係。

由此可見,彼此接近、常常見麵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不是絕對的,我們應該承認交往的次數和頻率對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過分誇大。俗話說,距離產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過分注重交往的次數,而忽略了人們之間交往的內容、交往的性質,這是不恰當的,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外在情趣和利益的誘惑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想尋求別人幫助,對方能不能答應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幫助你把事情辦成,關鍵在於對方的想法。他的想法決定了他的態度。

很顯然,人們對什麼事有興趣或認為什麼事有滿意的回報,就會樂於對什麼事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資金。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人們怎樣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誘惑的結果。他對A問題感興趣或者想獲得A他就會說對A有利的話,也會做對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覺的拒絕心理。所以,我們在社交中要想改變他人,在辦事時要想爭取對方應允或幫忙,就應該設法使對方對這件事產生積極的興趣,或者設法讓對方感覺到辦完這件事後會得到自己感興趣的利益。

用興趣把對方吸引住,更容易說服對方。

在具體運用時還需要掌握一些小竅門。

第一,利用那些新穎的東西,引起他人的好奇心,讓他人情不自禁地要弄個明白,這時人們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興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進一步,就可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了。

第二,當我們很謹慎地根據他人的經驗、興趣,而設法接近他人時,除了拿出“新穎”的東西之外,還得摻和著一些別人“熟悉”的成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進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派兩個大學生去訪問加州郊區的家庭主婦。先派一個大學先登門拜訪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絕大部分家庭主婦都很合作地在請願書上簽了名,隻有少數人以“我很忙”為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在兩周之後,再派另一個大學生再次挨家挨戶地去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他除了拜訪第一個大學生拜訪過的家庭主婦之外,還要去拜訪另外一組家庭主婦——之前沒有類似的經曆。與上一次的任務不同,這個大學生訪問時還背著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請求家庭主婦們在兩周內把它豎立在她們各自院子的草坪上。這是個又大又笨的招牌,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按照一般的經驗,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很可能被這些家庭主婦拒絕。畢竟,這個大學生與她們素昧平生,要求她們幫這麼大的忙,真的有些難為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