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健康是開啟幸福大門的金鑰匙
第二十五章健康是開啟幸福大門的金鑰匙
沒有什麼比健康更快樂的了,雖然他們在生病之前並不曾覺得那是最大的快樂。
——(古希臘)柏拉圖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
——(英國)斯賓塞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德國)叔本華
健康,人生第一財富
人生一世,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是什麼?事業,金錢,愛情,名譽……答案眾說紛紜。
一位哲人卻用“10000000000”來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個“0”代表生命
中的事業、金錢、地位、權利、快樂、家庭、愛情、房子……紛繁冗雜的“0”充斥了人們的生
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浮華喧囂都將歸於沉寂。
這個比喻讓那些隻顧工作、隻顧追逐財富而忽視自身存在的現代人感到震驚!人們往往為了
工作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甚至無暇休閑、運動和注意自己的健康。再加上常有的患得患
失之心,精神上的壓力很大。這樣的情況,正是培養慢性病的溫床。
健康是生命之源,失去了健康,生命會變得黑暗與悲慘,會使你對一切都失去興趣與熱誠。能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種健全的精神,並且能在兩者之間保持美滿的平衡,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生命中最重要的獎賞是健康、堅強和健壯。人並不是必須具有很大的塊頭和威武的外表,但應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東西體現在布瑞漢姆領主連續工作176個小時的狂熱中,體現在拿破侖24小時不離馬鞍的精神中;體現在富蘭克林70歲高齡還露營野外的執著中,體現在格萊斯頓以84歲的高齡還能緊握船舵,每天行走數公裏,到了85歲時還能砍倒大樹的狀態中。上述種種,成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是成就偉大的事業的先決條件,這是一條鐵的法則。虛弱、沒精打采、無力、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年輕人,雖有可能過上一種令人尊敬和令人羨慕的高雅生活,但是他很難往上爬,不會成為一個領導者,也幾乎不可能在任何重大事件中走在前列。
米開朗琪羅在他偉大的繪畫作品中,無論是描繪天堂還是地獄,無一不體現出強大的身體力量,這就是意大利人對身體力量的熱愛與崇拜之情。
不良的身體,衰弱的精神,真不知造成了天下多少悲劇,破壞了天下多少家庭。
身體和精神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有一分天才的身強體壯者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超過一個有十分天才的體弱者所取得的成就。
我們需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身心。這是可以做到的,隻要我們能夠過一種有節製、有秩序的生活。
幸福頓悟:
擁有健康並不能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別人的施舍,健康是對生命的執著追求。
健康新觀念,讓你一生幸福
21世紀的健康專家認為:“觀念決定習慣。”拿破侖·希爾在成功學中講:“一切緣於一個觀念。” 而觀念決定你的一切,隻有有了健康的觀念,你才會珍惜健康,去追求健康,為健康付諸行動。觀念如果不健康,即使我們潛心追尋健康,也會遠離健康。
生活中,我們大都存在以下幾種不健康的觀念:
吃的好=營養好
1996年1月,美國農業部頒布了飲食金字塔(適用2歲以上所有群體),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少吃油、甜、鹹食物。而現在我們的飲食結構,正好與科學飲食相反,天天雞、鴨、魚肉、山珍海味,難怪人類營養學家驚呼:“文明人痛快地吞進了文明病。”
預防>治療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等有了病再去醫院治療。其實很多的疾病在早期是很難被發現的,有些疾病一旦發病醫院也無法治愈。比如,腦血栓、腎髒疾病、肝髒疾病、糖尿病、腫瘤、癌症等。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花錢就不會心痛。因為這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已經沒有資格與自己的健康討價還價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在給醫院打工,透支自己的健康來換取金錢、權位,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
金錢>健康
很多人都儲蓄金錢,但卻沒有儲蓄健康。健康是工作、事業、家庭的基礎。當我們擁有健康時,可以追求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
當我們失去了健康時,才想到健康的重要,但為時已晚,所以金錢不等於財富,隻有健康才是無價的。
沒有病=健康
無病(沒有症狀)就是健康,似乎已成為人們深信不疑的信條。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
許多疾病不一定都有症狀,以中老年人最為常見的高血壓病為例,約有半數的患者沒有症狀,這些無症狀高血壓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就會並發中風、心肌梗死等更危險的疾病。
許多疾病的發生決非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平時不注意科學的飲食,不愛好體育鍛煉,不善於調適自己的精神,以及染上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就會導致諸多慢性病。可見,無病不等於健康。
幸福頓悟:
唯有摒棄舊觀念,樹立科學的健康新觀念,我們奔向成功、幸福時才不會南轅北轍。
科學飲食,為生命攝取最佳養料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解決溫飽之後,現代人對於各種美味中所隱藏的神奇奧妙愈加關注。為了從日常飲食中獲取更多的營養,或是改變自身的健康難題,人們開始對食物越來越挑剔、越來越苛求,因為一分一厘的取舍對於我們來說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自身的健康。
曆史上,不少長壽的名人都從飲食受益匪淺:
唐代傑出的醫藥家、養生家孫思邈,被譽為中國“藥王”,壽高101歲。他極重視食養:“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飲酒忌大醉,常以手摩腹”。
偉人毛澤東享年83歲,他的飲食習慣堪稱養生之法。他最喜歡吃紅燒肉。現代研究證實,紅燒肉經過4個小時的文火燒製,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下降50%,而具有防治心髒病、抗衰老的。另外,他很喜歡吃茶葉。茶葉中含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將近400種,如茶堿、黃酮類、鞣質、揮發油、維生素等含量均很豐富,有抗癌抗衰老的作用。喝茶隻吸收茶葉中的水溶性成分,不溶於茶葉中的成分被丟棄,因此,喝完茶再把茶葉吃掉更有營養。
著名作家冰心享年99歲,她長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飲食生活有規律,她每天7點鍾吃早飯,喝一碗奶,加上少許咖啡和蜂蜜,小半碗稀飯和一個蛋白,每頓飯吃一個香蕉,中飯、晚飯總是半碗米飯,吃一點肉或魚、豆腐,各種帶纖維的蔬菜和幾匙湯,睡前喝一碗牛奶。
詩壇泰鬥臧克家年過九旬,他飲食以素食為主。花生是他每頓必吃的菜。
大畫家劉海粟活了99歲,他平時注意飲食,不挑食品的粗細和味道,但很注意食物中的結構,力求葷、素、鹹、淡相宜;他喜歡吃鮮魚活蝦,愛吃稀飯和軟飯,不吃油膩食物。
今天,山吃海喝的現代人,不妨向他們學點健康之道。
健康專家提醒,科學的飲食包括以下方麵:
雜食
雜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我國也應趕上,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雜食是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
慢食
已證明,“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有多重效應:減肥、美容、防癌、健腦。
素食
原意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的進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早餐早食還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
預防十餘種疾病。
淡食
包括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多鹽、多油、多糖稱“三害”,一個“淡”字可解。
選食
新世紀已進入個體營養時代,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體基因類型),使營養更具針對性。
斷食
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可有效地增進消化道功能,還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利於挖掘人體潛力。
冷食
低溫可延壽,目前多為“外界降溫”,而冷食則是內部降溫法。冷食還可增強消化道功能。
鮮食
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上,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吃鮮做”、“不吃剩”。
潔食
“幹淨”包括無塵、無細菌病毒以及無汙染物。
生食
並非一切均生食,而是“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
定食
定時定量進食,久之形成動力定型,這是人體生物鍾的要求,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稀食
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除粥外,還包括牛奶、豆漿等流質,已形成許多粥、湯模式。
小食
21世紀進餐製以日進五餐或六餐為宜,三頓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點、下午16點及20點左右)稱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與平時所說的零食有別,後者無定時定量的概念,導致與正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