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人說,由古至今,人類一部煌煌文明發展史,唯一的動力和能源即是——追求幸福。誠然,我們每個人終日都在為學習、戀愛、事業、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隻因“幸福”二字的蠱惑。那麼,究竟何為幸福呢?
有一則小幽默說:
一位青年學者去請教他的導師:“幸福是什麼?”導師說:“幸福是一種感覺,就像甜甜的笑。”學者去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乞丐說:“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裏放錢,麵值越大我越幸福。”學者去問一名慣犯,慣犯說:“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後低聲在學者耳邊說:“是下次犯罪時不會被抓到。”學者又去問另一位學者,對方說:“幸福是……”他停頓了一下,說:“是你的硏究報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餘,我們似有所悟。關於幸福,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對幸福的詮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點,譬如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就定義不一。這取決於一個人的知識底蘊和他的思想境界。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是魏晉名士嵇康的幸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仙”李白的幸福;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聖”杜甫的幸福;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曾說:“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瑕。”
一代偉人林肯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樂聖”貝多芬呐喊:“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麼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告誡我們:“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表示,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強調,“醉心於某種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們無權隻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隻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幸福不止這些。呻吟的病人說健康就是幸福,風燭殘年的老人說活著就是幸福,頑皮的孩子說得到一件心愛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頭的盲人說有家就是幸福,苦讀的學子說金榜題名就是幸福,失戀的青年說被人愛著就是幸福……
在不少人眼裏,金錢、成功就等於幸福。事實果真如此嗎?一項權威調查表明,年薪在100萬以內的人群,錢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萬以上的人群,就會越來越難感覺到什麼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擁有財富為22.02億元人民幣”的國內頂尖富豪的精神世界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人吧,可結果竟有70%的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不安全感”,不是快樂,而是害怕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