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切隨緣,輕鬆享受健康快樂每一天
佛說,一切隨緣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被不斷加碼的“快”要求折騰得越來越麻木,隻有少數人能夠保持清醒,以一種隨緣的態度享受人生。但有人認為隨緣是一種宿命論的說法。其實不然,隨緣比宿命論高深。隨緣是一種人生態度,高超而豁然,不是容易做到的。
蘇東坡和秦少遊一起外出,在飯館吃飯時候,一個全身爬滿了虱子的乞丐前來向他們乞討。
蘇東坡說道:“這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虱子了!”
秦少遊立即反對道:“你說得不對,虱子哪能是從身上汙垢中生出,明明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於是兩個人打賭,並決定請佛印禪師當評判,賭注是一桌上好的酒席。
蘇東坡和秦少遊私下分別到佛印禪師那裏,請他幫忙。佛印禪師欣然允諾了他們。兩人都認為自己穩操勝券,於是放心地等待評判日子的來臨。
評判那天,禪師不緊不慢地說道:“虱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都輸了,你們應該請我吃宴席。”聽了禪師的話,兩個人都哭笑不得,卻又無話可說。
禪師接著說道:“大多數人認為‘物’是‘物’,‘我’是‘我’,‘物’‘我’是對立的,因此才有種種矛盾與差別。在我的心中,‘物’與‘我’是一體的,外界和內界是完全一樣的,它們完全可以調和。好比一棵樹,接受空氣、陽光和水分,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虱子從棉絮或汙垢中長出來,把‘自’與‘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
佛說,一切隨緣。多麼灑脫的胸懷,看徹眼前的浮雲,把人生滋味品透,可是,你可知這句偈語,佛參悟了多少時日?沒有一番體驗,不經曆一場劫難,怎麼敢妄言一切隨緣?妄言者,必無病呻吟,或附庸玄談佛道而已,定遭人鄙笑。
一切隨緣,簡單地說,是一種心態,或是一種生活態度。人之於世界本來就渺小脆弱,可還是經常自我膨脹,缺乏清醒的自我定位,這是造成太多遺憾的根源,於是挫敗成為必然。麵對失敗,你要學會一切隨緣。一切隨緣是對挫敗者的一劑良藥,是人生的另一種坦蕩,是一種成熟後的胸懷。
一切隨緣,是人生拚搏的另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承受,也絕非放棄人生應有的追求。水看似柔弱,麵對高山阻擋、巨石攔路、溪邊鮮花小草柔情的挽留,終不改歸海的初衷。隻有一切隨緣,才能卸下捆綁於心的精神枷鎖從而輕裝上陣。一切隨緣是無為而有為,是無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種標誌,是成功者的一種素養。
一切隨緣,閑亦不慌,忙亦不惱,便能享受到快節奏生活中的安然閑適。
隨遇而安才能永遠快樂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俗語說:“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際遇不受個人力量所左右,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煩惱的方法就是隨遇而安。
一位青年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青年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一舉動令大家很吃驚,青年解釋道:
“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都沒用了,如能有誰撿到一雙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是的,當我們處於無可改變的境遇時,隻有安然麵對才能平息心中的浪濤。
一次,某人從農村搭公家運東西的車子回城裏,車到中途,忽然拋錨,那時正是夏天,午後悶熱難耐。在公路上無法前進,真是讓人著急。可是,他知道急也沒有用處,反正得等車子修好才可以走。於是,他問了問司機,知道要三四個小時才可以修好,就獨自步行到附近的一條河裏遊泳去了。河邊清靜涼爽,風景宜人,在河水中暢遊之後,暑氣全消。等他遊泳盡興回來,車子已修好待發,趁著黃昏晚風,直駛城裏。之後,他逢人便說:“那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隨遇而安的妙處由此可見一斑。
環境和遭遇常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於一個人怎樣麵對逆境和不順,知道人力不能改變的時候,就得麵對現實,隨遇而安。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還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在既有的條件中,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掘樂趣。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說:“隻有那些能安詳忍受命運之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當我們處於不可改變的境遇時,隻有勇敢麵對,從容地開拓前途,才是求得快樂寧靜的最好辦法。
順其自然才會獲取更多
三伏天,某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子吧,”徒弟說,“別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子,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疾起,草子飄舞。“草子被吹散了。”小和尚喊。“隨性。”師傅說道,“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
撒完草子,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師傅翻著經書說:“隨遇。”
半夜下了一場大雨,弟子衝進禪旁:“這下完了,草子被衝走了。”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徒弟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