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對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論壇
作者:陳欣
教育是事業,育人是藝術,個人的成長往往烙有深深的時代印記。身處在一個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現今人們對教育的期望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候,且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對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實現塑造優秀人才為目的,而具備創新能力與否總是以個人是否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為前提。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而很少關注學生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理念的興起正是對此種教育模式進行深入反思的結果。應該說,素質教育是一次回歸教育育人本質的探索,其更加注重對個人的關懷及其對自身價值如何實現的深入思考。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證明,音樂作為一種審美藝術,它能夠怡養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在某些時候亦能發揮療治心靈創傷的作用。良好的音樂素養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亦能夠引導個體獲得對生命狀態的美好體驗。由此,音樂教育曆來為教育者所認同,被加以積極實施並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始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是祖國的希望,重視素質教育從娃娃抓起,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創新,教育工作者亦應有自己的擔當,通過方方麵麵的分析、研究、探索,摸準兒童教育的關鍵脈絡,才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幫助他們獨立自由的成長。
一、兒童的心理特征——無意想象
一般來說,兒童起初想象力的產生經常是從外界刺激而引起,其想象力沒有目的性,屬於無意想象。如:3歲的兒童玩橡皮泥,他們不會提前想象自己要把橡皮泥捏成什麼樣的形狀,隻是在玩的過程中看到橡皮泥被自己捏成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一個4歲的小男孩玩積木,他隨意擺弄積木,當你問他這時擺了個什麼東西時,他便慢條斯理地看看手中所擺積木,再回答你說:“這是一個房子。”第二天,若要求他再擺出一個和現在所擺形狀一模一樣的積木“房子”時,他卻怎麼也擺不出了。事實證明,孩子們的想象力事先是無明確目的的,是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其想象的主題是易變的。
對兒童的教育應該重視對其想象力的合情合理的主體性的引導,孤立的是與非、對與錯,在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念的同時,潛在的是對其個性的消解。世界豐富多彩同時也矛盾廣存,個體意識獲得良好的激發,更使其具有創造的潛質,則須使其獲得美的體驗,在腦海中存留“美”的體驗,這就需要廣泛的知覺體驗,但對於兒童來說,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時間空間上的限製,由此,教育者需要借助音樂來傳遞關於世界的信息,將真善美的種子埋藏於一方方希望的田野之中。
二、想象力的升華與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
馬斯洛在其論著《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中稱,“創造性是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有的繼承特質”,他強調指出,創造性是非經驗的,無法以傳授的方式獲得。佛洛姆也認為:“生產性是人類天生固有的”(佛洛姆,產生性的愛和生產性的思維[M].Manfor himself.1948:8。)(生產性即創造性)。由此可這樣解釋:創造性是個體固有的心理特征,創造性思維是群體長期的心理積澱以遺傳方式在每一個體思維中的集中反映。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和有價值的作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稱創造力。而最終產生創造成品的活動和現象稱之為創造,它可分為真創造和類創造。真創造是創造者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對人類社會而言為首開先河的、對社會有價值的成品的活動。如:蒸汽機的發明和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類創造則是針對個體具有首創性,即個體最終產生了對本人而言是新的和有價值的作品的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級、複雜的思維的綜合表現。人類思維分為形象、抽象思維兩類,兩種思維相互補充,形成綜合思維能力。形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通常情況下,創造性思維是在強烈的創作動機和外部啟示的激發下,以漸變或突變的形式,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在不同的方向、程度的重組而獲得的獨特的、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創造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