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10)(1 / 2)

周襄王在齊桓公的支持下繼承天子之位後,他的弟弟王子帶仍然賊心不死,想篡奪他的王位。公元前649年,王子帶私通居住在揚拒、泉皋和伊、洛之間的戎族,約他們攻打王城雒邑。戎族軍隊一直打到雒邑城下,還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東門,周王室岌岌可危。這一切,仿佛當年的犬戎之亂重演。還好,這回王室等到了諸侯的救兵,秦、晉兩個大國分別出兵討伐戎族的聚居地,迫使戎兵離開雒邑,王室得以保全。

王子帶犯下這樣大的罪行,周襄王當然不能原諒他,要追究他的責任。有意思的是,王子帶為了逃避懲罰,居然一口氣跑到齊國,請求政治避難去了。

當年周襄王還是大子鄭的時候,受到王子帶的威脅,正是找了齊桓公幫忙才保住大子的位置,順利繼承了王位;現在王子帶犯了罪,第一個想到的居然也是投靠齊桓公。可見薑小白在中原各國(包括周王室)的眼裏,已經成為最高的保護神,“有困難,找齊侯”成為了人們的共同認識。

齊桓公接受了王子帶的避難請求。同年冬天,他派管仲帶部隊前往戎族聚居地,用外交手段和軍事威脅,使得居住在伊、洛之間的戎族與周王室握手言和,保證不再侵犯雒邑。

周襄王對齊桓公感恩戴德,有意提高對管仲的禮遇,以上卿之禮來宴請管仲。對此,管仲謙讓道:“我管仲僅僅是諸侯之臣,齊國還有天子任命的國、高二位上卿,如果他們到雒邑來聆聽王命,您又以什麼禮來對待他們呢?請恕我鬥膽推辭。”

周朝初年,王室為了加強對各諸侯國的監管,除了在軍事上保持王軍的絕對優勢外,還確立了一套由王室來任命諸侯卿士的製度。具體地說,一般的侯國設置三卿,其中兩卿由周天子任命,稱為上卿;一卿由諸侯自行任命,稱為下卿。齊國的世襲貴族國、高二氏,就是周天子任命的上卿。管仲作為齊桓公的心腹,雖然執掌齊國軍政大權,但始終隻是齊桓公任命的卿士,所以隻能算作下卿。

現在天子為了討好齊桓公,要以上卿之禮來對待管仲,當然是“非禮也”。以管仲的智商和情商,肯定不會接受這樣超出規格的禮遇,最終隻以下卿的身份接受了天子的款待。

然而,齊桓公卻沒有管仲那麼低調。早在一年前,他就宣稱:“我受命征討,南至召陵,北至山戎,西至大漠,天下諸侯都聽我的。我發起諸侯會盟,兵車之會三次,乘車之會六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古代聖賢帝王,所做到的也不外如此吧?我,將要前往泰山封禪!”

要知道,封禪泰山乃是天子的專利。齊桓公這麼說,自然是不把天子放在眼裏,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了。還好管仲腦筋轉得快,哄著他說,要想封禪泰山,光有蓋世功勳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才行,比如什麼比目魚啊,比翼鳥啊,鳳凰啊,麒麟啊之類的。齊桓公一聽,覺得太難了,才就此罷休。這時的齊桓公,與葵丘會盟時那位戰戰兢兢接受天子祭肉的齊桓公比起來,真是判若兩人啊。

公元前648年春天,齊桓公又派仲孫湫前往雒邑朝覲天子,並且要他在天子麵前順便替王子帶說幾句好話,請求天子原諒王子帶。結果仲孫湫辦完公事就回國了,也沒有跟天子提王子帶的事。他對齊桓公說:“現在還不是時候,天子的怒氣還沒有消除,沒有十年功夫,恐怕是消除不了。”

到了夏天,齊桓公又在衛國的鹹城召開諸侯大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有二:一是討論如何防備東方的淮夷對杞國的入侵;二是討論如何防備西方的戎族對周王室的入侵。老實說,我看到這些曆史記錄,都覺得齊桓公這個霸主當得真夠累的,東南西北的麻煩事他都得管,一年到頭恐怕沒有幾天真正能夠休息。

鹹城之會的結果也有二:一是同年秋天,各諸侯國派兵到雒邑駐防,戍守王城;二是次年春天,各諸侯國開始為杞國修築緣陵城,準備以此作為杞國的新都,以避淮夷的入侵。齊桓公一再發動諸侯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大工程,全是義務勞動,沒有任何報酬,大夥表麵上雖然都應承,心裏卻開始不樂意了。因此,緣陵城遠不如當年衛國的楚丘城修建得順利,在《春秋》上也僅僅書寫了修城的事,而沒寫杞國人遷都到緣陵的事。左丘明解釋說,這是因為有的諸侯沒按約定參加緣陵城的建設,致使工程質量出現問題,沒把好事做到底。至於是誰沒參加,他一字不提。沒關係,我們猜也猜得到,沒參加建設的諸侯,肯定包括了魯國的國君魯僖公,否則魯國的史官也不會如此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