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等教育投資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分析(1 / 3)

高等教育投資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分析

管理創新

作者:丁曉峰 白彥琴

摘要:文章擬就從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的角度,提出加大高等教育投資對於國家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意義,並通過計量檢驗,認為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對於國家經濟增長和轉型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投入;人力資本外部收益;經濟增長

一、 高等教育提升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

人力資本這一概念由舒爾茨與貝克爾分別與1961年和1964年相繼提出,OECD則2001年根據世界各國人力資本對經濟的貢獻度,給出了人力資本的最新定義:人力資本是個人擁有的能夠創造個人、社會和經濟福祉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該定義厘清了人力資本不同於人力資源的內涵界定,人力資本是能夠創造價值且能帶來剩餘價值的一種經濟學範疇的概念,而人力資源是一種社會學範疇的概念,僅有使用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可見,此定義包含了教育在人力資本要素構成中的作用,而這裏的教育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國當前職業技術教育也涵蓋於高等教育之中。因此,本文主要從高等教育角度分析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問題。

按照新增長理論的解釋,教育投資是提升人力資本生產力水平和獲取更高回報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經濟增長和教育水平提升之間良性聯動的有效動力之一。無論對企業、事業單位,還是自組織係統,通過教育主要是技術性教育,以及通過高等專業教育途徑提升的生產效率和工作績效都能大幅提升整個勞動力和資本的附加值,最終提高產出的附加值。這便是提升新增長理論基本模型中和的貢獻水平。教育中的人的基本活動就是學習,教育價值的實踐體現在人的勞動創造價值上,便是新增長理論中的“幹中學”。而根據過去幾個世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力資本對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教育中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國家經濟貢獻的績效越是明顯。在對這些國家分工的分析中,有研究認為,在具備先進技術和廣泛人力資本基礎的經濟中,“全才”沒有專業人員有用。雖然,現代經濟中的工人掌握著大量的原理知識,可以接觸到複雜的技術,但相比那些簡單、落後經濟中的工人,一個典型工人掌握的知識量占整個經濟知識總量的比例要小得多。正是高度專業化工人之間的廣泛合作使得先進經濟能夠對大量的知識加以利用。

無論從發達國家的已有經驗來看,還是正在轉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專業化學習帶來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更有利於在實踐工作的獨立創造,以及在必要時各種專業技術整合效率的大幅提升,而這對於提升本國的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水平也是一個關鍵途徑。誠然,當前各國收入差異和增長差異客觀存在,若尋其理論根源,新增長理論能給出較好的解釋,在固定K的前提下,分析L的水平差異和其動態變化差異,以及L在教育過程後的價值創造變化,能更好解釋為什麼教育發達的國家經濟增長過程中更有利於吸引人才,也更有利於經濟持續發展,而且收入差異也能有著合理的解釋。通常情況下,說一國比一國先進,或者說一國技術進步令人矚目,或者說一國就擁有更多的知識存量,但這並非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有用知識”的增長要快於其他國家。根據小羅伯特·盧卡斯的解釋,勞動力L本身不能解釋這些差異的根源,而是A能夠在影響L的前提下,作用於經濟增長路徑,其作為外生變量,最終對整個模型的影響產生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裏的A就是知識,以及包含獲取知識的方法、思想和最終決策,知識A理論就是新增長理論中的人力資本理論,其外部收益性的程度對於整個經濟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這裏通過分析A對L的影響,以及通過A的變化來影響L的變化,最終影響整個Y的變化。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就是通過知識教育的變化這一外生變量來詳細分析L在接受教育後所帶來的收益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其基本邏輯包含了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效果,以及其對於整體教育體係的影響意義。

二、 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實證檢驗

1. 基本計量模型的設立。根據小羅伯特·盧卡斯關於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的理論分析,其將上述新增長理論基本模型中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進行了簡化,假定K固定不變,基本的生產函數僅包含了知識A,有效勞動x和工人的人均資本h。筆者依據其基本模型,以及羅默關於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的闡釋,給出基本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與高等教育功能之間的關聯,分析經受高等教育之後的工人對技術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關係。這裏設定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基本模型如下:

Y=AG?琢H1-?琢(1)

Y表示受過高等教育後工人參與勞動帶來的收入,或產出,G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稱為有效勞動力,H表示高等教育投資支出,這裏將解釋為教育投資可產生外部收益性,它與知識A一樣,用以表示因受高等教育後而提高的生產率,這裏A嚴格表示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與單位人力資本外部效應共同對產出產生作用時的生產率係數。?琢和1-?琢分別表示G和H的產出彈性。從(1)式可以看出,H的外部效應在A的約束下對產出Y產生影響,其影響Y的程度再受到高等教育人數總的作用,基本上能完整表述在受過高等教育後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對總產出的影響趨勢。在此,需強調的是,這裏沒有考慮資本K和單純勞動力L的作用因素,並簡化省去,便於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的經濟效應。將(1)式兩邊取對數,可得:

lnY=lnA+?琢lnG+(1-?琢)lnH(2)

上述模型(2)基本上反映了經受高等教育後的工人和和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支出產生的外部收益對於產出的影響路徑,通過經受高等教育中的人數變化和教育投資支出的外部收益性的變化兩者之間的聯動作用機製來分析產出的變化趨勢。鑒於本文主要分析經受高等教育後的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對產出的貢獻,因此,這裏人力資本的度量忽略了人力資本的折舊率以及技術研發的投入。盡管有學者強調了技術研發對於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在經濟增長的負作用,並通過幹中學模型給予論證,認為技術進步通過“侵蝕效應”對人力資本積累產生負向影響,但工人通過“幹中學”產生新思想,推動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反過來阻礙人力資本積累,增加幹中學的難度,進而阻礙經濟增長(李尚驁等,2011)。本文擬定計量分析模型時,僅考慮受高等教育人數和人力資本外部收益性兩變量對產出影響,並在下列模型設定中省略掉A的作用,因為在假定K固定等情形下,未能考慮全要素生產率的模型中,使用A的生產率係數,反而會影響整個模型的擬合效果,這裏高等教育投資支出與高等教育人數的比率表示人均人力資本投入來反映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影響,考慮數據的對稱性和可比較性,Y取了對數。最終確定基本的計量模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