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越撤越遠的魏軍,駝龍關城頭一片歡呼,所有人都洋溢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此役,駝龍關共計傷亡八百七十一人,其中死亡三百零二,重傷九十六,剩下的基本都是輕傷員,魏軍則付出了好幾倍的代價,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
接下來是對傷亡官兵及其家屬的撫恤工作,凡英勇戰死者,其家可免五年賦稅,另一次性發放十兩黃金,其後代可長大後可選擇參軍,也可選擇務農,不受強製征兵的範疇。
重傷者免除三年賦稅,輕傷者免除一年賦稅,另計數量不等的黃金撫恤。
做完這些,駝龍關的庫房幾乎空了,姬傑終於明白了打仗其實就是打錢這個道理,小小的一場戰鬥竟然耗費了數萬之資,想要用兵就必須由強大的收入做後台。
該發展一下經濟了,隻靠著關內數以千頃的土地種糧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有個穩定的錢財收入才行,造紙一事被提上了日程。
紙在現代社會是最常見不過的東西,可眼前的戰國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呢,按照正常的曆史往下發展,至少要到幾百年後的東漢才能出現。
就算咱沒接觸過這個行業,不能做到大工業化的生產,手工生產總能滿足吧,姬傑第一步要解決的是原料問題。
在他的記憶中,能製紙的原料多得很,樹木、竹子、農作物的秸稈等等,而且這些都是廉價無比的原材料,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既然要造出比絹帛便宜的紙張,原料的價格自然也要控製到最低。
開始試驗,姬傑先采用纖維含量比較高的樹皮作為原料,蒸、煮之後將得到的纖維切斷,做成紙漿,再用抄紙簾抄紙,置於陽光處暴曬。
第一張紙就這麼被發明出來,雖然和想象的還有些差距,也不太結實,但勉強可作為書寫材料。
姬傑找來了一幫能工巧匠,將簡單的造紙方法教給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思想啟發,讓這些人去深入的發掘其他製造方法。
很快,樹皮紙成為第一種成品紙張出現在眾人麵前,一張紙的價格隻有錦帛的百分之一,而且書寫更為流利,結實程度也不錯。
姬傑馬上提出了一個改進方案,現在的樹皮紙外表缺乏美觀,要想辦法將其變成白色,眾工匠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且很快進入實質性改進階段。
漂白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生產出潔白的紙張。木漿紙、竹紙等新品種不斷湧現,利用農作物秸稈造紙的技術也得到了掌握,駝龍關內專門開辟出一大片地方,興建造紙廠。
司馬雪然負責造紙廠的一切事物,她一開始對這個計劃並不感興趣,畢竟紙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東西,後來一捆捆潔白的紙張送到她的麵前,她才意識到姬傑的想法是多麼實用,這些東西隻要上市,一定會引起一場驚天變化,沉重的簡牘和昂貴的絹帛會在一夜之間被替代。
就在眾人信心百倍的時候,姬傑又提出了新的理念——加快生產速度,雖說每一名抄紙工每天都能製造出數千張紙,但這樣的速度還是不能滿足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