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歌的藝術特征和社會屬性
論壇
作者:姚楠
在中國浩瀚如林的民歌海洋裏,陝北民歌以它的獨特性和濃鬱的地方風情風貌融合在民族文化的體係中占並且據著顯要位置,不管是原創的、改編的、新民歌、聯句式的、信天遊式的等,均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與時代背景及社會發展方向諸領域起到了推進民歌上升的作用,成為了文化性質和文化品質之上的一朵藝術奇葩。
陝北民歌在創作和創造的過程中,地域特點和本土文化特點鮮明,所以便符合於陝北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和他們勤勞樸實、勇敢堅定的性格。從一些經典的流傳廣遠的陝北民歌去審視,就會發現陝北民歌有著很強的層次性和邏輯性,並且表達直白、朗朗上口。字與字之間、詞與詞之間,過渡和連接的很自然、很真實、很有韻味,也適合於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成就了這種民歌表現生活形式的外在形態,如《趕牲靈》《三十裏鋪》《五哥放羊》等,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獨具特色的陝北語素和對心靈深處人性的觸感,給人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間。
陝北民歌中的語素表現手段往往以降音收結,化成陝北地方土語式的一個明顯語調,以此來加重藝術和人物的分量。由此,陝北民歌的音樂表現力就會依循與陝北方言中慣有的降音語調,去著力描繪某一個場景、某一個故事、某一個人物的性格流露,做到與語言本身的和諧統一。音樂屬於陝北民歌最為核心的主題與主體,它能夠把不同的人物情緒及情緒之中的情感烘托出來,使之形象化、具象化。音樂是連接陝北民歌意境深遠和內涵豐富的紐帶,從而增進了語言意趣和曲譜意趣的生動與合理,讓陝北民歌這種藝術元素傳播的更遠、更廣闊,形成它藝術特征上的三個主要因素。
因素一,陝北民歌有著明確的音樂性。音樂的成功與否,決定著一首民歌的成功與否,而要達到這個要求,音樂必須要具備其民族化特點。所謂民族化的音樂,是指在對語言、習慣、環境、情感、曆史背景和時代環境中,對音樂賦予的曲調、音調、調式、旋律、節奏、起伏變化都得掌握,達到音樂表達手段的風格。陝北民歌的音樂風格,既要適宜於歌詞內容和所輻射的社會意義,又要適宜與之相吻合的人民大眾的心理反應。音樂的途徑往往是從感性到理性,而一首陝北民歌的內容實質,也往往是從感性帶理性的上升過程,達到成熟的藝術走向。探析陝北民歌在表演和演唱上的藝術特征,取之於這樣的三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對其音質的把握,作曲者能根據歌詞內容,創作出最能直觀表達詞意的曲調,加之配器,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演唱者需要三度創作,把一首歌的內容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使之傳唱下去,往往注入某些風格特點。第二個方麵是對其情感的把握,而且還有參與者對勞動果實的一種情感滲入,更有聽眾對民歌所傾注的情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多方位賦予一首歌最為本質的東西,因此必須得著重與此。第三個方麵是對其整體的把握,做到內與外的統一、做到音樂和情緒的統一、做到歌詞與曲譜節奏上的統一。要麵麵俱到,並且各司其能,這樣才能把一首陝北民歌打造好,能深入人心。譬如《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這首民歌,她的曲調高亢、豪放、優美、動聽,其為本質聲腔要求;再有要求渲染著的音色嘹亮、通暢、自然、抒情,屬男高音之類型;然後對音樂的潤腔、拖腔及裝飾音都有規定,達到與整個歌曲一脈相承的效果,因而也便有了此歌的百唱不厭和經久流傳。
因素二,陝北民歌有著豐富的人民性。民歌,就是為人民歌唱的歌曲,反映人民生活的實質。陝北民歌從題材而言,有愛情的、有革命的、有人生追求的、有生活狀態,但萬變不離其宗,都以人民的真實生活為素材和出發點,經過詞、曲、演唱者的加工、提煉、潤色等步驟,最後展示於舞台,定性與舞台之風格。應當說,陝北的黃土高原上,承接和滋養了民歌的生長和發展,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陝北人民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性格特點。一首民歌的產生,集中了陝北人民那種生活形態中的聰明與智慧。這種聰敏與智慧一旦勃發,就會顯露出民歌表現力度上的厚重感,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藝術。創作者一定要根據人民的需要,創作出人民的歌曲,才能長期保留下去,否則,曇花一現,沒有一點價值和意義可言。人民大眾是陝北民歌最有話語權的主導元素,關注了人民的生活,然後進行分析整理,把那一麵最感人、最美麗的東西呈現出來,就是最受人民歡迎的陝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