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網絡熱詞的社會學分析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閆宇曉
摘要:“高端大氣上檔次”在2013年成為年度網絡用語之後,並未曇花一現,而是逐漸成為日常用語,這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的結果。本文通過梳理相關的奢侈、時尚、消費的理論,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該詞成為網絡熱詞的原因:生產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意願提升是基礎;借助消費高檔商品向更高階層流動的欲求是社會心理原因;而大眾傳媒和廣告反複暗示,使高端、大氣、上檔次成為價值選擇,並借助網絡進入公眾視野。
關鍵詞:消費社會;等級;符號;大眾傳媒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6-0159-02
2013年底,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網絡媒體中心、商務印書館、中國網絡電視台聯合發布了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高端大氣上檔次”因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認知、具有現實意義而最被網友認可。
年度網絡流行語是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鮮明體現。“高端大氣上檔次”這一詞語成為年度網絡用語後,並沒有曇花一現,而是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用語,這反映了新時期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其引發的人們的社會心態、消費文化的巨大變化。本文將通過對這一詞語含義的界定,梳理相關的社會學理論,從物質基礎、社會心理、消費文化三個方麵,分析該詞語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原因。
一、概念界定
高端大氣上檔次,簡稱“高大上”,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該詞條。高端,指等級、價位在同類中較高的,與低端相對;大氣,指大方、盛大宏偉的氣勢,形容有氣派;檔次,指按照一定標準分類排列的等級次序。百度百科中該詞條的含義為: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檔次,偶爾也做反諷使用。
結合網絡用語習慣,“高端大氣上檔次”有三層含義:一是物的層麵,指某物品在同類中等級高、有品位;二是社會文化層麵,指通過追求、消費高檔物品,使人產生一種身份、地位高於普通大眾的心理感受;三是受條件所限無法擁有高檔物品而產生的失意、自嘲心態,以及對於高大上似乎成為衡量人的社會標準的諷刺意味。
二、理論梳理
“高端大氣上檔次”包含奢侈、時尚、等級、身份等含義,但並非社會科學術語,因此本文將梳理與奢侈、時尚、消費相關的社會學理論。
1.時尚的等級性。利波維茨基提出,奢侈具有普遍的人類學特征,奢侈不是剩餘物,而是社會不平等秩序表現的絕對手段[1]。齊美爾認為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具有等級性,社會地位較高的階層用時尚把自己和較低階層區分開來;但較低的階層總是向著較高的社會階層看齊、模仿[2]。鮑德裏亞指出消費的符號性,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自身的符號,讓自身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3]。
2.消費民主化。雖然奢侈、較高階層的時尚是普遍的追求,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奢侈、消費僅限於貴族階層,即精英消費。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迅速斂富、中產階級興起,奢侈開始了向社會擴張的進程,即消費民主化,其主導力量是工業體係和政府。為了改變大眾的儲蓄傳統,開發其消費力,工業體係建立起一套符合生產需要的消費意識形態,對大眾進行馴化[3]。20世紀美國通過調整社會階層結構,增加中低階層的收入水平,建立社會保障製度、分期付款的信用消費製度,從而增加了國民的總體購買力與消費傾向,美國由此率先進入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為特征的消費社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