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傳媒教育革新與發展(1 /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傳媒教育革新與發展

封麵人物

作者:東方緒

(今傳媒雜誌社,陝西西安710065)

編者按:當今時代媒體技術在不斷更新,全新的新聞理念也層出不窮,加強與全球各傳媒教育機構的聯係與合作,是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傳媒教育變革及發展的必然要求,也隻有在相互的溝通與合作中才能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取長補短,推動新形勢下傳媒教育的發展。獨特的新聞教育觀、全球化的教育視野造就了不一樣的學院特色。西南政法大學的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作為中西部的新聞學院,很早就開始注重全球化的合作與交流,不局限於一地一域,注重與傳媒領域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在教學上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新聞教學工作。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了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珮院長,通過了解本學院獨有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體會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新聞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人物簡介:李珮,女,回族,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曾在新華社工作18年,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時任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總編輯。現為西南政法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新聞傳播學科十二五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學實驗示範單位新聞傳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負責人;重慶市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法製新聞複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負責人;獲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是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重慶市社科聯合會委員。2004年加盟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至今。從事新聞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新聞業務》《中國新聞對外傳播》等課程。已完成國家社科項目(“網絡環境下的突發事件管理與傳播研究”)1項,完成重慶市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重慶廣電改革發展與政策法規的調整”)1項。在知名報刊發表30餘篇學術論文,曾獲省部級獎十餘項。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李院長,您好!我們知道,2010年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這是在您擔任院長後的一次重要改革,那麼學院更名後與之前在發展的目標及教育模式上有怎樣的變化?

李院長: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采訪。2015年是西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院20周年。我們學院是重慶市第一所經教育部正式批準建設的新聞學院,籌建於1994年,1995年開始麵向全國招生。在我國法科大學裏第一個開設新聞學專業,是全國第一家以法製新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色新聞學,在重慶市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開創性意義。我院在辦學之初,就明確地提出了“主新輔法”的培養模式,形成新聞學和法學相結合的獨特學科交叉優勢,並整合了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資源。提出以培養具有“媒介視野、法律正義、社會責任”的高素質法製新聞應用人才為目標,並逐漸形成“媒介視野、法律正義、社會責任”三者並重的辦學特色。

學院2010年更名為“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這是我們保持發展法製新聞特色辦學15年之後的一次理性拓展。經過全院師生的努力,2010年12月,我院成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0年,新聞學專業被確立為教育部財政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新聞傳播學學科成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2013年12月,新聞學專業入選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先後建成了新聞演播實驗室、新聞編輯實驗室、新聞節目製作實驗室、數字媒體製作實驗室、5.1數字環繞聲實驗室,擁有重慶高校新聞傳播學類實力最強大的實驗教學平台。

與此同時,學院成立了“法治新聞研究中心”、“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廣電與新媒體研究院”,這三駕馬車成為學院科研的創新高地,每年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並反哺到教育教學之中,同時也為地方政治文化發展服務。堅持“法治新聞”與“國際視野”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明確的研究方向:新聞與法治、國際新聞、影視與新媒體、政治傳播。經過20年發展,新聞傳播學科已成為重慶領先、西部一流、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聞傳播學科。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院新聞傳播學科位列全國第二十三位、西部第三位、重慶第一位。

記者: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特色是以全球新聞視角打造國內一流新聞學科,請您談談,貴院具體是如何去做的?貴院在全球化新聞教學方麵,對未來還有什麼思路和願景?

李院長:我院在學科建設方麵一直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實行國際化辦學,主要是從以下六個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