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金融核爆 台灣傳媒版圖變天

一九九〇年代中後期至今,台灣的傳媒版圖出現了舉世罕見的變動。除了美國好萊塢繼續支配電影產業沒有改變,或者應該說是變本加厲之外,電視與報紙這兩種最主要的傳媒,無不主從易位,以前的支配者已經滑出主流,先前僻處邊緣或還未誕生者,如今躍居中原。

以言報紙,《中國時報》(中時)與《聯合報》曾經占有台灣報業市場七成以上發行量,如今,一九八九年才進駐台北市的《自由時報》,加上二〇〇三年方始創辦的《蘋果日報》(蘋果)之發行總量,也在70%左右,它們取代了前兩報的位置。

再看電視,一九九六年,台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與中華電視公司囊括了台灣所有電視的廣告收入,幾乎所有台灣觀眾都在看這三家電視台。到了二〇〇二年,三台不約而同開始虧損,前年,三台的廣告收入僅是所有電視頻道的13.84%。

不過,兩報三台的傳媒地位之變動,耗時了二十年。相形之下,更為戲劇性的變化發生在中時集團,以及其後的連鎖反應。

二〇〇八年九月,美國雷曼兄弟金融機構破產,是為金融核子爆炸的開始。先前,中時集團實際負責人因為本世紀以來,中時累計虧損超過六十億(雖然先前的獲利可能在兩三個六十億以上),早就對經營傳媒事業有了意興闌珊的樣子。現在,業主進而表明,他因投機雷曼失誤,又添虧損二十餘億,因此決定出售中時集團。其後,就是一連串驚奇與創紀錄的開始,順序是: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四日,台北的報紙標題仍然是《蘋果日報》的“黎智英擴張版圖傳收購中時”,但次日翻牌後,標題變成台商蔡衍明的“旺旺接中時集團”,價格超過兩百億台幣。

二〇一〇年十月底,蔡衍明等人有意購買台灣三分之一有線電視係統的新聞,首度見報,金額七一五億台幣,若通過,將是亞洲最大並購案。十二月,黎智英在其網絡視頻試播三個月後,更其名為新聞台,並在二〇一一年七月取得衛星電視新聞台執照,次年春節過後開始進入有線係統,五月,再得衛星綜合台執照。由於這些衛星頻道的落地進度並不順利,黎智英懷疑,是否即將擁有係統台的蔡衍明從中作梗?這個猜忌,加上先前的不快,雙方很快就在二〇一二年四月爆發新的衝突。四月二十日,中時並再次假借頭版半版,向主管有線電視係統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傳會”NCC)喊話,表示蔡衍明代表台灣資金,他所要並購的對象是外國私募基金,因此“請政府支持我們收複國土”。

二〇一二年七月底,通傳會提出三項條件同意有線購並案,蔡不領情,另提行政訴訟。其後,蔡雖補件,仍無法獲得NCC認同,在行政訴訟尚未終結前,即已“悄悄解除合約”不買有線係統了。

蔡衍明購並有線係統失利後,另起爐灶。機會來自於黎智英,他要出脫台灣的《蘋果日報》等傳媒。蔡明忠的富邦金控公司《收購壹傳媒 吞蘋果》的新聞已經見報。幾經轉折,最後確認購買的三家主力沒有富邦,但包括台灣最大的石化公司,更重要的,還包括蔡衍明,雖然黎智英先前疾口否認(吃蘋果第三方是蔡衍明)。這則新聞的震撼力道強大,昨夜敵對廝殺,今朝緊密擁抱。雙方簽約後,蔡衍明再次讓人跌破眼鏡,二〇一三年三月二七日,“旺旺中時集團聲明:馬政府‘有法無天’,我們不願意再被羞辱”,旺中集團購並壹傳媒案,就此終結。傳媒產業的擴張連續铩羽而歸,無法買入有線係統平台。蔡衍明近五年來的快人快語及非比尋常的作為,應該也是《經濟學人》所說的大亨個性之一種展現。

為陳飛寶教授的新作——涵蓋範圍全麵而材料詳細的《當代台灣媒體產業》,筆者謹提供點滴的在地觀察與紀錄。陳老師是前輩,早在二十多年前,他的電影與廣播電視著作,連同創作不綴、元老電影人、前輩記者黃仁的電影撰述,都是關注台灣影視傳媒的人,必會拜讀的著作,今承飛寶教授雅意,讓晚輩得有提筆的機會,倍覺榮幸之餘,謹藉此表達敬意。

馮建三2013年

台北市政治大學新聞館208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