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當下的創造力(2 / 3)

首先,你需要對此時的一切作出敏銳的感知,因為感知會將你與任何事物連接在一起。你感知到糟糕,才能在內心升起對美好境況的渴望。這種渴望會讓你的內在產生改變一切的念頭,從而將你期待的一切事物帶給你。接著,你要全然地接受此時的境況,即使此時危機重重。接受環境並不等於受環境挾製,而是讓你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對待此時的境況。隻有你真正接受了此時的境況,才能以敏銳的觀察力與清晰的頭腦去尋找方法創造轉機。當你終有一天麵對危機無所畏懼,甚至能在其中發現暗藏的轉機時,就不會再懷疑創造力的巨大能量了。

危機與轉機仿佛是硬幣的兩麵,當你隻看到危機的字樣時,轉機也同時握在了你的手中。所以,當看到危機時,你不妨翻過硬幣,看一看隱藏在危機背後的轉機,這樣你往往就會豁然開朗。危機之中蘊涵著轉機,隻要你善於發現,並且把無限的精力投入到當下,那麼你一定會從危機中發現機遇,從而為自己創造出一幅“柳暗花明”的美景。

想象力讓生命擁有靈動感

如果將人生比做一條長河,那麼想象力就是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大膽的猜測和標新立異的假說,這些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往往都具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幫助你從混沌之中探索出路,從黑暗之中發現光明。

美國著名作家克裏斯汀·拉爾森說過:“大師心智的秘密,就在於想象力的全然運用之中。”這正是告訴人們,勇於想象那些不可能的事,全然地運用想象力,才能打破束縛自己的屏障,獲得創造一切的力量。你的整個人生就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模樣,你想象什麼,就會接收到什麼。因此,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你都不要忘記想象力這個最佳工具,盡可能多地想象美好的事情。因為你所能想到的最好狀況,宇宙往往都會回饋給你。

1882年,費勃出生在法國馬賽市,他的爸爸是一位造船師。有一天,小費勃跟著爸爸來到海邊玩,看到遠處的大海上駛來了一條船,便好奇地說:“爸爸,船為什麼能在水裏跑呀?”

“船下有螺旋槳,能夠劃動水,水動了,就把船推走啦。”爸爸樂嗬嗬地說。

“有沒有在天上飛的船呢?”小費勃好奇地問。

“傻孩子,那就不叫船啦,應該叫飛機才對。不過,飛機隻能在天上飛,不能在水上跑。”

“嘿!長大了,我一定要造一艘能飛到天上的船。”小費勃握緊了拳頭,認真地說。

“好啊,有出息,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爸爸欣慰地拍了拍小費勃的肩。

轉眼到了1905年,23歲的費勃先後完成了工程學、流體學、空氣動力學等學科的學習,真正開始了飛船的製造。經過4年的努力,他造出了第一艘水上“飛船”,其實就是在一般的飛機上安裝3個浮筒,使飛機能浮起來,但是無法飛起來。直到1909年,他才造出一艘與眾不同的“船”:機身前麵是一個浮筒,機翼下麵還有兩個浮筒;機翼安裝在機身的後麵。整個“船”的構架是木頭做成的,浮筒是膠合板製成的,整個“船”既輕巧又靈便。

1910年3月28日,費勃帶著他自製的這艘與眾不同的“船”,在馬賽市的海麵進行試驗。在眾人的關注下,他啟動了發動機,隨著一陣轟鳴聲,“船”像離弦的箭般向前飛奔起來。他成功了,他的“船”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直線飛行,在空中飛行了500米左右,成為人類第一艘能夠飛上天的“船”,或者說是第一架能夠從水麵上起飛的飛機!

第二年,在摩納哥舉行的船舶展覽會上,費勃駕駛著自己製造的船進行水上飛行表演,再獲成功。現在,科學家對費勃設計的水上“飛船”進行了改進,把機身改成了船形,取消了浮筒,成了真正的飛船。

費勃將童年時的想象變為了現實,從而創造了飛船。其實很多偉大的成就,都是從聽來有些荒誕的想象開始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的貧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象力的貧乏。人的一切發明與創造都源於想象力。如果沒有想象力,一個人無論多麼博學,最多隻能算是個圖書館,而永遠無法用自己的頭腦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想象力是人的一種能力。一旦擁有了想象力,你就像擁有了創造的源泉,而這股想象的清泉會讓你的生命擁有靈動感。當你想象自己渴望擁有某種美好事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將內在的能量集中到這種事物上,也就是讓能量場吸引一切相關的美好事物。你對那些美好的事物想象得越強烈,能量場吸引來的美好事物往往就會越多。這是一個充滿靈動感的過程,你渴望什麼、想象什麼,也就會得到什麼,生命也就會被這些渴望與想象的事物占滿。倘若你想在求知的路上不斷創造新的價值,那麼就請利用好想象力這個工具。

不曾注意到的“盲點力”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多湖輝教授談及盲點時提到:“自己看不到,這就是最大的盲點。”的確,我們常常欣喜地看待自己的優點,但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其實這是一種逃避。當我們越是集中視線在優點上,視線也就越狹窄,自己能力的發揮也就會受到限製,自己創造的價值也會更加微小。反之,如果一個人善於尋找自己的盲點,並且善於利用那些原本不想看到的缺點,那麼他的視線範圍就會無限擴展。因為他不僅認清了自己的全部優勢,而且把缺點也加以利用,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他創造出的價值也自然會更大。

艾柯卡的父親12歲時搭乘移民船從意大利來到美國,白手起家。他的父親雖然富有,給他的零用錢卻很少,因為父親希望艾柯卡像所有美國家庭的孩子一樣可以獨立自主。所以艾柯卡平時都是靠送報紙,替人家割草,打掃衛生來賺錢買一些想要的東西。

一天,艾柯卡回家之後給史密斯太太打電話,問道:“史密斯太太,您需不需要割草工?”

史密斯太太回答:“不需要,我已經有固定的割草工了。”

他又說:“我還會幫您拔掉花園中的雜草。”

史密斯太太說:“我的割草工也是這麼做的。”

他又說:“我還能免費幫您把花園通道兩邊的草修齊。”

史密斯太太回答說:“我請的割草工也是這樣做的。我很滿意他的工作。你再到別的地方問問吧,謝謝你。”

艾柯卡的媽媽聽了以後感到很奇怪,問道:“你現在不就在史密斯太太家修剪草坪嗎?為什麼還要打電話呢?”

艾柯卡回答說:“我隻是想知道我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這樣我才能進行改進,才能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艾柯卡真的很聰明,他善於借助外界來尋找自己的盲點,這的確是一個擁有“盲點力”不錯的方法。你可以聚集幾位親朋好友,讓每個人把你不知道的自己的缺點寫出來,接著針對每個自己不曾發現或是故意視而不見的“盲點”進行集中突破,直到讓盲點變成生命中的閃光點。為了觀察自己的盲點,你還可以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問一問自己:“如果不這樣做會怎麼樣?”這樣問的目的就在於找回逍遙自在的你。如果一件事不這麼做,那麼必然會減少許多束縛你的東西,會讓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自己,當纏繞在你身上的束縛減少後,你就能以一種更純淨的心思去觀察生活中以及自身的每一個盲點了。

無論你是否承認自己擁有的事物,或是對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東西矢口否認,都無法讓那些東西消失,因為它們已經存在。即便你對它們視而不見,那些已經存在的事物仍然獨立地生存於你的內在及身邊,想要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盲點力”可以讓你有意或無意地發現它們。無論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事物,你都可以讓它們成為看得見、用得到的美好事物,發揮出各自非凡的價值。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說:“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麵,就看你把哪一麵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也就是說,你身上的那些自己不想注意到的“盲點”,隻是你不懂得加以利用而已,相信如果你能坦然地麵對一切優點與缺點,那麼在這兩種能量的共同作用下,你會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事情,也能在當下的生活中活得更加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