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誤入心路歧途是一種“不幸”(1 / 3)

第十七章 誤入心路歧途是一種“不幸”

——如何繞開心靈的“暗礁”

我們的國家經曆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沉澱下來的是深厚的底蘊與淵博的知識。然而,當時代以一個嶄新的麵貌呈現在中國人的麵前時,我們中的許多人卻感到了迷茫,甚至在全社會範圍內掀起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快樂”的熱議話題。直到當我們掀開中國人的心理麵紗時,才發現答案是那麼清晰可見,長期存在的心理誤區使我們陷入了迷茫與無助。隻有從中解脫出來,我們才能活得更好。

重拾遺失的“恥感文化”

從人類用樹葉遮體開始,恥辱感就深藏於每個人的心裏。慢慢的,這種恥辱感升華、沉澱,以至於成為了一種文化積澱。再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這種恥辱感更加嚴重,逐漸成為了我們特有的“恥感文化”。所謂恥感文化,就是注重廉恥的一種文化心態。例如我們做錯事以後會想到“一定很丟臉”“這讓別人怎麼看我啊”等內心的聲音。

但現代人已經漸漸地把遠離了恥感文化:大學生論文抄襲事件;醫生沒有紅包不做手術;明星們為了賺錢不惜代言損傷其他人健康的產品……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難道一直流傳下來的恥感文化已經在他們身上消失了嗎?這些對名利、地位、財富的不正當爭取已經讓“恥辱”二字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過度的恥辱感與完全沒有恥辱感都是不可取的,古時候有些人因為一點流言蜚語或是小小挫折就自殺,這種恥感文化就要不得;現在有些人做什麼事都不顧及他人,隻顧自己享樂,這樣的恥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隻有保持一種平衡,才能發揮出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深邃內涵。

臥薪嚐膽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後,力圖雪恥,不睡床鋪,每天睡在木柴上麵。還要在房梁上懸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嚐嚐,不讓自己忘記當年的羞辱。經過多年的磨礪,最終打敗了吳國。這個故事正是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意思就是意識到此時的恥辱才能勇於改過。儒家思想把恥辱感與勇敢放在一起,就是想讓後人們懂得,“知恥而後勇”是一種值得誇耀的品質,而人們隻有認識到恥辱感才能產生改過的勇氣。

因此,尋回遺失了的恥辱感才是我們每個人首先要做的。恥辱文化是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髓,它融進了人們的血液中,滲透進我們每個人心靈的最深層。但有些人卻把它真正地埋了起來,忘記了最本質的恥辱感,行為舉止也毫不在乎臉麵。

尋回恥辱感的同時,也要對恥辱文化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古人那種為了一點點羞恥之事就尋死覓活的恥辱感就有些誇張了。畢竟生命隻有一次,因為一些可以改正的錯誤來結束生命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尋回恥辱感,需要隨時給自己敲響警鍾。多問問自己:“我這麼做是不是損人利己?”“我這樣難道是光明正大的嗎?”“我這麼做會不會給他人帶來困擾?”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別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損害了他人的利益,讓恥辱感這個字眼再次回到我們的視野裏。

恥辱感是一個人必須保留的品質,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具有極其巨大的作用。恥辱感受製於良心,受製於道德規範,每個人對待恥辱榮耀都有一個底線,但有些人的這條底線太低,從而讓他們的恥辱感日益缺失。恥辱文化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拾起那些我們“遺失”了的恥感文化吧。

心靈體驗:

關於恥辱感,請選擇一項正確的表述:

A.恥辱感是不需要的,隻能讓人永遠抬不起頭來。

B.恥辱感越強越好。

C.正確地認識恥辱感,適當地保持平衡。

如果你選擇的是C,那麼你必然對恥辱感有了深刻地理解。恥辱感是一個人必須保留的品質,舍棄了恥辱感是萬萬不可的,但過多的恥辱感也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在兩者中間保持一個平衡。

重“孝道”,但也不能輕“慈道”

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道作為道德準則之一。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類生命的核心。《爾雅》中為孝道下的定義為:“善事父母為孝”。社會上那些不養父母的人,都將受到眾人的唾罵甚至法律的製裁。

與孝道相對應的是“慈道”。管理大師曾仕強曾說:“我們中國隻有孝經,沒有慈經,隻有孝道,沒有慈道,孔子隻告訴人家怎麼樣做好子女,卻沒有告訴人家,怎麼樣做好父母。”的確如此,每個人從小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聽他們的話,不違背他們的意願;但現在有些人忽然之間成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也多了一重身份。當有些人指出他們的教育方法不對的時候,有些父母抱怨說:“我也是第一次當爹(媽),哪知道這麼多!”

小A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聰明懂事,學習上進,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他的爸爸媽媽總對他說:“如果你每次都考第一名,那我們就帶你去公園玩。”後來,小A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他的父母覺得在親朋好友中很有麵子,於是帶著小A在暑假的時候高高興興地去全國各地旅遊了一圈。

故事的前半段是溫馨的,生活中有許多小A父母這樣的人,他們給孩子開出條件,當孩子們達到了約定的目標時就會兌現。但是,這種“慈道”更像是一種等價交換,聽起來似乎是在同孩子們進行一次的“談判”。接下來,故事發生了轉折:

高中時期的競爭是激烈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小A再也不能保持原來的第一名,甚至不再是前十名。他的父母為此感到震驚,以為是小A不好好學習,先後幾次去學校“偷偷”調查,卻一無所獲。開始,小A的母親用了訴苦的方法,例如:“這麼多年我們培養你多不容易啊,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們?”這樣的話說的太多太多,使小A形成了無形的壓力,但即使他再努力,成績仍然沒有起色。於是,他的父親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了,認定是小A不肯學習,因此經常對他打罵與言語侮辱。

其實,有許多方法可以緩解孩子們的壓力,眼淚與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們需要平心靜氣地與孩子們談一談,一起尋找成績不好的原因,而不是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這樣不僅對成績提高沒有好處,反而會使父母與孩子間出現一條難以跨越的溝渠。最後,我們看看在這樣一種惡性環境中,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A的成績一再下滑,整日憂心忡忡,一麵要應付如山的作業,一麵又要麵對“恐怖”的家庭。時間久了,小A變得更加憂鬱,即使回家也是把自己關在房中,話也變得更少了。在這樣的“折磨”下,小A迫不得已開始休學,並接受相應的心理治療。

故事中小A的遭遇在我們的周圍有太多了,他們都是在父母錯誤的教導下偏離軌道,最後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張彥平教授在提到社會中“重孝輕慈”的問題時表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父母不忠誠的孩子,隻有對孩子不公平的父母。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孩子,甚至可以拋棄、出賣;但孩子卻無法選擇誰做他們的父母,更沒有權利選擇適宜於他們成長的養育方式。”

正因為對“慈道”認識不足,才導致很多父母陷入了這樣幾種誤區,“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家庭中沒有平等,父母永遠是對的”“即使孩子成年了,在父母麵前還是孩子,永遠沒有自己做主的機會”……殊不知,這樣想法都是錯誤的。

一位英國心理學家曾這樣形容孩子:“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也是到我們家做客的人,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善待他們,而不要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冷落與委屈。”那些已經成為父母的人或是將要成為父母的人,不妨嚐試一下這位心理學家的方法,將孩子作為上帝賜予的禮物一樣對待,用感恩的心去包容他們偶爾犯下的錯誤,相信這樣的家庭,永遠也不會偏離正常的軌道,永遠都會其樂融融。

心靈體驗:

無論你現在有沒有孩子,都可以來參與這個體驗活動。在心底默念這樣一段話:“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善待他。家庭是平等的,我們與孩子也是平等的。要給他自由,讓他的興趣盡可能地發揮。”那麼,請結合本節內容,也想象一段充滿慈愛的話語麵對孩子吧:。

是“我喜歡”還是“我應該”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教誨下長大,耳邊也充斥著各種“應該”與“不應該”,“你應該好好學習”“你不應該玩遊戲”“你應該熱愛勞動”“你不應該說謊”……這一條條規定讓我們生活在固定的條條框框中,使得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問自己:“我應該這麼做嗎?”即使周圍沒有人回答我們是否應該或不應該這樣做,但我們仍然逃不開這個設定好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