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整個社會從計劃經濟形態向市場經濟形態過渡,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轉型。據國外的一些權威經濟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時,社會進入一個容易出現動蕩的轉型期。我國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期的關鍵時刻。雖然國外這種說法隻是根據拉美現象得出的,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但也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警醒。轉型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突發期。”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矛盾複雜多樣,結構性的社會問題、變遷性的社會問題、越軌性的社會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多變、複雜的社會問題現實,加上媒介進入新媒體時代,給我們如何傳播社會問題提出了新的課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適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容的四位一體。麵對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下崗再就業等近些年來出現的大量“不和諧”現象,我們的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如果不能夠堅定不移地發揮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橋梁作用,充當好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協調器、推進器、穩壓器的角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為此新聞媒介必須搞好社會問題新聞報道,使之服務於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搞好社會問題新聞報道既是黨和政府對媒體的要求,也是媒介職責所在,守望環境、協調社會、傳承文化是媒介的重要功能,由之決定了作為社會信息樞紐的大眾傳媒對社會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而應該動用所有的媒介資源去幫助受眾正確認識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同時社會問題報道也是順應當今受眾現實信息渴求的舉措。如今的受眾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裏,人們事事不可能躬親,更多地是依賴於媒介提供的信息,勾畫社會認知地圖,以利於自身在社會中正確定位,準確決策。社會問題與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人們不但要求知道社會問題信息,更需要知道社會問題發生的原因、發展的趨勢,以及該怎樣解決。
一句話,受眾的渴求、現實的需要和媒介的責任所係都對媒體社會問題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論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亦不能沉湎於自說自話的虛妄滿足,因此學界理應對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投以關注的目光,追蹤發展,針砭時弊,預測走向。
社會問題新聞的界定、類型及其特性
一、何謂社會問題新聞
目前,新聞界對社會問題的理解片麵、錯誤的甚多,經常講社會問題混同於社會焦點問題或者社會熱點問題。因此,明確社會問題新聞概念的內涵,須對社會問題這一關鍵詞進行界定。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上的一個特定稱謂。社會問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問題,泛指一切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狹義的社會問題特指社會的病態或失調現象。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問題一般取其狹義所指。古今中外的社會學者們對社會問題這一概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下了不盡相同的定義。
如喬恩·謝波德和哈文·沃斯在《美國社會問題》一書中認為:“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和社會一部分有影響的人物認為不理想、不可取,因而需要社會給予關注並設法加以改變的那些社會情況即為社會問題。”
台灣學者張鏡予在《中國社會問題比較研究》中寫道,一般觀念認為,凡是危害社會秩序的事件,擾亂大眾生活的行動,就是社會問題。
中國老一輩社會學者孫本文先生認為:“社會問題就是社會全體或一部分的共同生活或進步發生障礙的問題。”當社會秩序安定,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生活順利安全,社會是沒有問題的。
北京大學袁方主編的《社會百科辭典》對社會問題是這樣定義的:“社會中的一種綜合現象,即社會環境失調,影響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運行,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
王康主編的《社會學詞典》將社會問題定義為:“指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某些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發生了與現實的社會環境失調(即相異或發生矛盾),並引起人們普遍注意,需要以社會的力量來解決的現象。”
陸學藝主編的《社會學》將社會問題定義為:“凡是影響社會進步與發展,妨礙社會大部分成員的正常生活的公共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它是由社會結構本身的缺陷或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結構內出現功能障礙、關係失調和整合錯位等原因造成的;它為社會上相當多的人所共識,需要運用社會力量才能消除和解決。”
鄭杭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認為社會問題“指的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於存在某些使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失調的障礙因素,影響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生活,對社會正常秩序甚至社會運行構成一定威脅,需要動員社會力量進行幹預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