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筆記類寫作(1 / 3)

第一節  概  述

筆記,通常或指聽課、聽報告、讀書時所做的記錄(讀書筆記),或指看書、觀察事物和事情時所得點滴心得、感受和斷想時的記錄(劄記),或指以隨筆記錄為主的文體(雜記)。這裏是泛指用筆記錄下來的各種實用文體,除讀書筆記、劄記、雜記外,還包括日記。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這些實用文體的使用,都相當廣泛。隨著為四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風氣日益興盛,隨著振興中華的讀書運動的廣泛開展,這些文體也日益顯示出它們的重要作用。如日記,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記錄,也是人們生活的鏡子,可以經常通過自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和精神文明的程度。讀書筆記、劄記、雜記則是貯存記憶、知識和積累經驗的有力手段。它們還都是鍛煉寫作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培養和鍛煉人才方麵,它們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它們又必須以“堅持”為前提,如果一曝十寒,不能數年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那也是不會得到什麼結果的。

這些文體的使用,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比較靈活,不求係統性,字數可多可少,篇幅可長可短,有就記,沒有就不記,多就多記,少就少記。這應該說是可以持久的有利條件,但如缺乏恒心,沒有毅力,這又容易使人疏怠下來,半途而廢。因此,在學習這些文體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恒心,鍛煉自己的毅力。

第二節  日記

(一)日記的潭流和特性

日記,是生活的記錄。把自己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選擇其中最有意義的記錄下來,就是日記。

日記這種文體,在我國產生較早。據漢朝劉向的《新序·雜事一》載:“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這說明記日記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南宋偉大詩人陸遊《老學庵筆記》也有“黃魯直(庭堅)有日記,為之家乘,至宜州猶不輟書”的記載。

在我國古代,日記是專門紀事的。日記的核心就是“記”。古籍上曾指出:“‘記’者,紀事之文也。”宋代人真德秀說:“記以善敘事為主”……後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他認為“記”就是“記事”,不宜兼有議論。而明代人吳訥則認為:“敘事之後,略作議淪以結之,此為正體;而雖專尚議論,然其言足以垂世而立教,弗害其為體之變也。”這也就是說,某種以議論為主的日記,仍不失為“記”的變體。真德秀認為,記錄我國古代地理資料的《禹貢》為“記之祖”。吳訥則引韓愈《畫記》、柳宗元的遊山諸記與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以論“記”的正體和變體。當然,他們在這裏所說的“記”,並不是按日而記的“日記”,但就“記”的特性說,又包括“日記”在內。

日記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發展而演進的。按日而記,不能隻停留在記事上,它既可以敘事,也可以說理,又可以夾敘夾議。凡是當日聽到、看到或者想到的事情,以及一些議論、感慨,都可寫入日記,都可以作為日記的內容。因此,日記是一種容納麵很廣,可以自由運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的多種表達方式的應用文體。

日記這種文體有以下幾個特性:

(1)以第一人稱來寫。一篇日記無論篇幅長短,事情多少,都由“我”的“思想”和“活動”貫穿起來。

(2)每一篇日記的內容都是發生在同一天的事情。因此,事情發生的時間,在什麼地點,有哪些人參加等等,都要交待清楚。當然,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表達形式,像回憶、想像、插敘等,但總要以記述當天的事為主。

(3)寫作比較自由。這首先是文體自由,可敘可議,可歌可賦,可即興記事,可浮想抒懷,長短不論,結構隨便。其次是選材自由,上自國家大事,下至家庭瑣事,情出喜怒哀樂,意至經驗教訓,凡是自己認為值得一記的都可以寫。魯迅說:“寫日記不要擺架子,因為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反而看出自己的真麵目來,我想這是日記的正宗嫡派。”

總之,日記的內容應該記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形式上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二)寫好日記的方法

日記的功用同書信、報告等不同,書信是向收信人表情達意的,報告是向聽者讀者敘事說理的,日記則是寫給自己看的,以備日後查考,是為自我服務的。所以記日記文字要力求簡約。由於讀者即寫者本人,所以行文多為備要式的。文字修養深的人,為使行文凝煉,也可用些文言詞語。日記中的“我”常被略去。例如:“下午去興慶公園參觀菊展”,其中主語“我”被省略了。因為“我”既是作者,又是讀者,省略以後也不會產生誤解。

明確了日記的功用,在具體著筆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日記中的事情和思想活動必須真實。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它應當真實地記下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比如,今天思想上有什麼問題,一下子想不通,就可以寫下來認真思考,逐漸想通,言行上有什麼毛病糾正了,可以寫下來,防止以後再發生,別人對自己提出了什麼批評和意見,可以寫下來當作一麵鏡子,經常拿來照照,隨時提醒自己,聽到、看到或者聯想到什麼事情,如對提高自己思想有幫助,也可以寫下來加深自己的認識。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理出自己思想發展變化的線索,總結學習和工作的經驗教訓,使自己不斷得到進步。相反,如果在日記裏瞎編亂造,胡寫一通,自欺欺人,這種日記,寫得再“好”也毫無意義。

(2)要寫得具體清楚,力求有點文采:七月一日

太陽很烈,幾盆小草花的葉子有些垂下來了,澆了一點水。田媽告訴我:澆花的時候是每天必須一定的,不能亂;一亂,就有害。我覺有理,便躊躇起來,但又想,沒有人在一定的時候澆花,我又沒有一定的澆花的時候,如果遵照她的學說,那些小花可隻好曬死罷了。即使亂澆,總勝於曬死吧。便繼續澆下去,但心裏自-然也不大踴躍。下午,葉子都直起來了,似乎不甚有害,這才放了心。這裏寫得多麼具體、形象,而且有很深的寓意。魯迅不隻是在寫澆自然界的小花草,而是暗指澆文藝園裏的小百花。試想,如果隻寫“下午澆花”四個字,含義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3)要有重點。我們每天獲得的新印象、新感受、新經驗是很多的,有不少也很有意義,都是寫日記的素材。但是,一篇日記不可能把它們全都寫進去,一定要有所選擇,隻應寫當天感受最強烈、體會最深刻、,對自己教育意義最大的事情。無關緊要的枝枝節節的事情,則可略去不寫。否則,日記便會臃腫駁雜,不得要領。這像剪裁衣服一樣,拿到一塊布,先要把正身、袖子、領頭等主要料子裁好,那些派不上用場的零碎布條隻能剪下來;如果一點點布條都舍不得剪下來,這件衣服就做不成了。

在日記中,為了突出重點,也可采用小標題的方法,如“參觀書展”、“女排奪魁”等等。

(三)記日記的好處

(1)可以幫助自己加強思想修養,提高思想覺悟。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次對蘇聯《共青團真理報》的記者說:“我不能記日記。要知道,在日記裏什麼都得寫,甚至愛情和極秘密的幻想都得寫,這乃是自己和自己最真實的談話,寫出這個必須有極大的勇氣。”又說:“寫這種日記就要自己有很高的覺悟。”這番話是講得很真切的。要在日記中記下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高的覺悟和極大的勇氣。惟其真實才有價值。因此,我們要敢於正視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生活實際,如實地把它記下來,讓日記成為自己思想、工作、生活的一麵鏡子,時刻照出自己的一言一行,檢查、督促自己不斷進步。

(2)可以幫助自己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工作能力。一天工作完了,到晚上檢查一下,有什麼成績,有什麼缺點,碰到什麼困難,成績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是怎樣產生的,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都可以想一想,把體會記下來。天長日久,就可以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3)寫日記就要思考和提煉,因此還可以培養和提高我們觀察、分析事物和寫作表達的能力。有許多青年很喜歡寫作,可是一拿起筆杆卻愣了神。原因在哪裏?就是因為平時沒有多練筆。俗話說:“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繡花針。”日記寫得多了,就會越寫越好。《呂梁英雄傳》的作者之一馬烽,在《我怎樣學習寫作》一文中曾說過:“寫日記對我文字上的提高,起了不少作用。”從這五年裏寫的日記當中,我覺得有不少的收獲,單是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上與開始相比較,就要熟練得多了。在造句上,修辭上,自然而然地也有了不小的進步。”我國許多作家的成長和所寫的作品,都曾得力於自己的日記。

(4)可以幫助自己記憶過去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不少有意義的事。當時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可是日子一久就忘記了,或者記不清楚了,日記就可以起“錄以備考”的作用。有些記得好的日記,可以使自己終生受用不盡。

隻要我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半途而廢,不敷衍行事,長期地認真地寫下去,就能得到多方麵的好處。

(四)日記的種類

日記分備忘式、記實式、隨感式、研討式。在一篇日記中,可以隻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

(1)備忘式。備忘是日記的基本功用,“備忘式”的日記,盤是日記最基本、最簡單的形式。

曇,上午往師大講並收去年五月份薪水泉伍(泉,錢的別稱,泉伍,即五元錢。——引者附注)。午後往北大講。晚有麟來。趙蔭棠來。長虹、鍾吾來。夜作《阿Q傳序及自傳略》訖。

這裏所記的,有天氣、教學、領薪、會客及寫作等,顯然是備忘形式的日記。這種形式的日記特點;

①文字簡潔。整篇日記隻用了四十八個字。主語“我”被略去,甚至“往師大講”、“往北大講”,連課字也省略了,還應用了文言詞“訖”。

②略去詳細內容和具體過程。“往師大講”、“往北大講”,講的什麼,日記中未提及。有四位客人來,談話情況、內容也都一概略去。

③如實筆錄下來,不加任何議論、描寫和抒情之類的內容。

這種日記的好處,是可以起“錄以備忘”的作用,但由於太簡略,對於練習寫作則無多大意義。

(2)記實式。記實式的比備忘式的要具體。它可以對某件事情的內容、過程、作簡要的記敘。

一九五二年四月五日,星期六,晨六點半起,近日北京大有晚春意,燕子高飛,聞其鳴聲,但不見影蹤,晨夕樹葉大小不同,至間十點戶外比房中溫度高,各地桃李盛開,楊柳已全綠。

這則日記不僅文字簡約,而且還描寫了“春意”,饒有情趣。

十八日,星期五,睛,午後有雷雨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子,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

要采取直接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毛澤東同誌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對朱自清的這一舉動給了高度評價,而這則日記中,把此舉的時間、內容、後果,以及自己的決心和認識,都記述得具體、明確。通過這則記實式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日記作者當時的進步和愛國思想。

生活瑣事也可寫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