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宋詞
第1章 豪放抒懷詞:漁家傲·塞下秋來
宋朝時期,國家內憂外患十分嚴重,自從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後,連年侵宋,宋軍在幾年內幾次敗北。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奉命鎮守西北邊疆。
在鎮守軍營期間,他有感於邊塞征戰的生活,寫下了幾首名為《漁家傲》的詞,每首都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這便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漁家傲
範仲淹
塞下①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②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③起。千嶂④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⑤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塞下:邊塞,邊疆。
②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③連角:軍中的號角。
④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
⑤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成。燕然,即燕然山,相傳東漢竇憲率兵將匈奴軍隊趕到了離邊塞三千餘裏的地方後,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一生曾任參軍、知州、司諫、禮部員外郎等職,從政期間,他剛正清廉,力主改革,因此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後病逝於徐州,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他在詩詞方麵頗有成就,今有《範文正公集》傳世,其中以散文《嶽陽樓記》和詞《漁家傲》最為有名。
賞析:
這首詞以邊塞獨特的風光和其艱苦生活為描寫內容,表現了戍邊將士濃鬱的鄉愁和敬忠職守、報效祖國的精神,作品風格豪邁,情感沉鬱頓挫,常被稱為“宋代邊塞詞之冠冕”。
詞的上片緊扣“風景異”這三個字,主要描繪了邊地荒涼的秋景。開頭的第一句,詞人就點出了地點和時間,“塞下”和“秋”說明地點是在秋天的延州塞下,這裏的風光與內地的秋天相差很大。接著詞人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簡單的幾筆就形象地勾勒出荒涼淒清的邊塞景象:北雁南歸、四麵邊聲、孤城緊閉。同時,詞人借“衡陽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以此反襯邊塞地區的荒涼。而“四麵邊聲連角起”則是從聽覺方麵來寫邊塞風光,邊塞軍營特有的邊角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戰鬥和死傷,由此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在這偏遠冷清的邊塞軍營,隻有一座緊閉的孤城,這就寫出了戰爭生活的艱辛和戰局形勢的嚴峻。
詞的下片由景及情,既表現了戍邊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思鄉之情,也流露出詞人和將士們渴望建功立業、保衛祖國的壯誌豪情。詞人和將士們奉命戍守邊城,時間一久難免思念家鄉,然而功業未就,又怎麼能這樣回去呢?思念家鄉本是戍邊戰士常有的感情,可這首詞並不隻寫了這種感情,而是更加突顯了“燕然未勒”,這就使人領略到了邊關戰士高度的責任感和寧願承受個人痛苦也不忘保衛國家的獻身精神。“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通過景物和聲音的渲染,使得情感的表達更為凝重了。在最後,詞人以蒼涼厚重的筆墨寫出了“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樣的句子,不禁令人感慨,殘酷的現實和崇高的責任感交織在一起,便是導致將軍白頭征夫難歸的主要原因。
知識鏈接:
範仲淹及其詞:
詞自五代以來,一直以婉約為正統風格,以抒寫豔情為主要內容,而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卻一反常調,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風格豪放,情感悲涼沉鬱,有著極大的開創性。詞人能寫出這麼有特色的作品,與他的生平經曆是分不開的。
範仲淹自幼孤苦貧寒,勤奮自學,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才考中進士,得以入朝為官。後來因為為人正直、體恤百姓疾苦,敢於直言進諫而遭到奸佞小人的排擠和誣陷,幾次被貶。在官場生涯中,他曾常年駐守於邊塞地區,但也正因如此,才對邊塞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對於邊塞從軍的艱苦生活、行軍打仗的殘酷和艱辛體驗頗深,所以他的邊塞詞中總是洋溢著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和慷慨悲涼的韻味,很有感染力。可惜他在軍中所寫的幾首名為《漁家傲》的詞多數已經散佚,如今隻剩下這一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