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1 / 3)

附: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渴望成為成功投資者的你,可以從這裏吸取大師的投資精華,提高自己的投資技巧,從而全麵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在投資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

伯頓麥吉爾:定位所處生命周期階段,

製訂最優投資計劃

麥吉爾認為:“投資策略與一個人的生命周期是緊密相連的。麵對存錢防老,一個34歲的人和一個64歲的人很可能采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去實現各自的目標,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前者剛剛進入賺取收入的巔峰時期,這使他敢於承受高風險帶來的任何損失;反觀後者,憑借高薪享受生活的日子已為數不多,為了將來的不時之需,他實在不敢再在金錢的使用上有什麼閃失了。”

實際上,在決定采取何種投資策略時,應該將它和一個人所處的生命周期結合起來,這是因為,你除投資以外的賺錢能力,以及你的風險承受能力,都與年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羅斯是一位64歲的老寡婦,她有一幢大小適中的房子,但抵押貸款還沒有付清。雖然按揭利息是在前段時期利率較低時定下的,但是對她來說,每月的還款仍是一筆不小的數額。除了政府每月發來的津貼外,她的全部生活來源隻有兩個:一個是作為受益人,她可以得到一份價值25萬元的集團保單的收益;另一個則是由她已故的丈夫長年積累下來的價值5萬元的小盤成長股的投資組合。

由於財務狀況很拮據,羅斯承受風險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她既不敢奢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也沒有充沛的體力再去賺錢,而且還有一筆數額不小的貸款需要償還。她實在是無力彌補投資組合的損失。羅斯所需要的是能帶來理想回報的安全投資組合。因此,業績優良的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和股息豐厚的股票以及房地產投資信托單位對她來說都是較為合適的選擇,而風險較大的小盤成長型股票(經常不分紅派息)無論其價格多麼誘人,她都不能為之動心。

瑪麗小姐年僅26歲,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單身女性,她剛剛作為斯坦福商學院的研究生畢業,很快又加入了一項培訓計劃,培訓結束後她有望坐上某知名銀行信貸部主管的位置。最近,她又繼承了祖母留給她的價值5萬元的地產。因此,她的目標就是想要構造一個頗具規模的投資組合,以便幾年後用來支付按揭買房,而且今後的退休儲蓄也得指望著它。

像瑪麗這樣的情況,她就可以大膽采用一款適合女強人的激進型投資組合。她未來的日子還很長,即便在金錢上遇到了挫折,她的高薪也能使她渡過難關。因此她的投資組合在風險-收益的對比關係上肯定是較為傾向風險的一端,小盤成長股對那位年近七旬又無工作的孀居老人羅斯不那麼合適,然而,對瑪麗而言,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同他的年齡緊密相關的。25歲左右的年輕人,積極進取,有穩定的收入,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到了35歲至45歲之間,人們開始出現中年危機,對沒有孩子的事業型夫婦來說,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但大多數為孩子高昂學費所困的中年人則逐漸喪失了對風險選擇的主動權。而當投資者進入老年時,一方麵享受晚年時光,另一方麵還要準備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因而他們隻有很小的甚至幾乎沒有風險承受能力。

既然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同其年齡有關係,那麼我們應當如何依據自己的年齡製定最優的投資策略呢?

1青年時期

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一個非常激進的投資組合是值得考慮的。在這個年齡,有足夠多的時間幫助他們平安地越過巔峰,走過穀底;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讓他們打工掙錢。因而,他們的資產組合構成中不僅加大普通股的比重,而且選股時還可以重倉持有高風險的小盤股和成長股,還可以包括大比例的國外股票。投資國際多元化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降低風險。由於國與國之間經濟活動的周期並非完全同步,所以,國際多元化的投資組合較之於僅僅立足於本國的投資,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加穩妥的收入。而且,國際多元化的投資還能使投資者分享世界上其他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當今中國股市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其總市值在全球金融市場交易股票總市值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很大,因此,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的增長機會比現在的中國大得多。

年輕人玩高風險投資如果失敗,此時仍然承受得起,任何挫折失敗也可以從頭來過。所以,青年時期是適合利用杠杆投資,玩本小利大金錢遊戲的良機。

2中年時期

在40歲左右,人往往處於人生的高峰,此時投資者子女自立,生活不愁,同時投資經驗豐富,是最適合累積財富的時期。這個階段,投資人應該調整財富結構比例,要注重安全性;增加保險支出以更多地積累財富,保障自己和愛人退休後的生活質量和醫療費支出;投資人可以適當增加房地產投資的比重,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以獲取資產的長期增長為主要目標,可以投資於平衡型的開放式基金與升息高峰期的長期國債投資。

50歲的中年人,在投資方麵,他們往往更加注重安全性,個人資產的穩定增長是他們追求的投資目標。中高風險投資的比例較年輕人也應有所降低,用中高風險投資比例公式(100-自己的年齡所得的百分數)計算一下,大致為可投資資產的50%~60%。與此同時,還可以拿出每個月收入的一部分進行定期定投。

3老年時期

當投資者開始步入老年時,他們應逐步遠離風險較大的投資,並開始在投資組合中增加債券和經常派發高額股息的股票(還房地產投資信托)的比重。接近55歲時,投資者就應當開始考慮退休後的生活,相應地,投資組合的構成也應以增加收入為導向。債券比重增加,股票組合日益保守,更多關注投資帶來的利息收入,較少關注資產升值。退休以後,投資組合中則主要應包括中期債券(5~10年期)和長期債券(10年期以上)。“持有債券的比重應和投資者的年齡等同”,這是一條為廣大投資者所熟悉的經驗之談,然而,為了抵禦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你的投資組合中還是應保持25%的普通股和15%的房地產權益(REITS),它們可以確保你的投資組合在通脹來臨時仍然具有保值增值能力。

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策略

世界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其1934年的原創性論文《證券分析》中首次提出了價值投資觀念。就在這本確立起他“價值投資之父”地位的書裏,格雷厄姆把客觀理性注入投資文化中。格雷厄姆認為,如果投資人購買資產時不預先評估其內部結構是極不理性的。他主張投資就像買一輛花費不菲的汽車一樣,你先要踢踢輪胎,檢查一下引擎,然後告訴車行“這輛車我買下了”。踢輪胎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卻蘊涵著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投資人買進股票時,好的投資研究可以做出好的判斷,支付公平的價格才能獲得優厚的利潤。隻有真正的價值投資人,才是真正會看價格的人,因為他們是絕不願意以高於公司價值的價格來購進股票的。換言之,投資人要戰勝市場,享受非凡的獲利,就必須采用價值投資法,用低於股票價值的價格買進增長股。

價值投資法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投資人不需要通過電腦指令或計量經濟模型就能運用自如,也不需要具備MBA學曆背景就能掌握其精髓,這裏需要的隻是正確的心態。即買進兩三隻長期獲利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績優股,然後耐心地持有5年、10年甚至20年後,再去關注它們。20年後,你看到的將是已經漲幅驚人的獲利股。這裏,我們把價值投資法簡單介紹如下。

1價值投資法概說

一般情況下,采用價值投資法的人以買下整個公司的審慎態度來下單買股票,很少會注意當時股票市場的狀況、政治氣氛,等等。

簡單一點說,采用價值投資法的人買股票的時候,就像要買下街角的雜貨店一樣。他會詢問自己一連串的問題: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是不是有許多的負債?交易價格是不是包括了土地與建築物?未來是不是有穩定、強勁的資金收入?可以有什麼樣的投資報酬率?業務與業績成長的潛力如何?

對於上述問題,如果投資者都有滿意的答案,而且能以比未來實際價值投資低的價錢買到這家店麵,就等於搶到了廉價品,挖到了一個價值投資的標的。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法。

格雷厄姆晚年曾經在一場演講中說明他自己的價值投資哲學,我們可以關注一下他所說的重點:“我的聲譽——不論是現在或最近被提起的,主要都與‘價值’的概念相關。事實上,我一直希望能以清楚、令人信服的態度說明這樣的投資理念,也就是從獲利能力與資產負債表這些基本要素著眼,而不去在乎每季獲利的變動,也不去管企業所謂的‘主要獲利來源’涵蓋或不涵蓋哪些項目。一言以蔽之,我根本就不想花力氣預測未來。”

2價值投資法的原則

價值投資法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最值得稱道的、最有效的投資方法,因為這一方法抓住了企業的本質,抓住了投資過程中的要點。而要準確而靈活地運用這一方法,我們需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則。

(1)價值投資需首先塑造價值的概念。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資若要成功,就必須做好充分的功課。20世紀以來,所有偉大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以技術圖表和憑空臆測來累積他們的財富的。可以說,他們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還是歸功於他們在投資前所做的分析研究工作。在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們必然會去了解這家公司的所有運營和財務狀況,包括其經營的產業環境、公司潛力,最後再根據評估結果製訂出是否要買進股票的可行性企劃來。不這樣做而盲目投資,其結果無異於擲骰子。一旦把投機引入整個投資交易過程,盡管買進的股票偶爾也能大撈一把,但這種獲利隻能算是運氣,而不能稱為價值投資。

現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方法已逐漸為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功投資人士所采用。他們會去全麵評估一家公司,並在買進前就已評估好股票價值。這些偉大的投資人再也不會盲目投資,也不用心理臆測來貿然處理投資問題。買進前先評估公司,至少有以下的好處:能使交易保持連貫、一致;有助於堅定自己的投資策略;能讓投資者事先確定投資報酬率的標準。

當然,采用價值投資法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萬無一失的,但是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這種方法可以防止搶進被高估但潛在投資報酬率不高的股票。

(2)價值投資需反向操作

20世紀50年代,巴菲特操作無人問津的股票,且以三四倍本益比的股價大進大出。傳奇基金經理人內夫在大眾無情地拋售克萊斯勒和花旗銀行股票時卻大量買進。彼得·林奇則買進所有同行不屑一顧的消費性產品股票,從此使麥哲倫基金的業績成為傳奇。

所以,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價值型投資人,就要學會反向操作,不跟在別人後麵人雲亦雲。當然,這種反向操作並非是機械式的逆勢而為,為反向而反向。

(3)價值投資需要堅持到底。價值投資法則告誡投資人一旦設定了自己的投資方法就要堅持到底,堅守對於經過自己認真研究的投資標的公司的立場和看法,因為股市中唯一被證明有效的就是隻考慮所投資公司的真實表現。所謂的內部消息更多的是莊家的煙幕彈,改變不了由公司質地決定的股價的長期走勢。

以價值為基礎的投資方法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在低於公司真實價值的價位買進股票,不論利率高低、經濟盛衰、貨幣強弱如何,不為一時市場震蕩所動搖,堅持自己的信念,必有驚人的回報。

3價值投資法對中國投資者的啟示

價值投資法雖說是由格雷厄姆所創立,但它在中國股市同樣適用,對中國投資者同樣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投資股票應該學會選擇。價值投資法對中國投資者的第一個啟示就是,想在股票市場成功,投資人首先要學會選擇股票。在股票市場,有千百隻不同的股票,當中有些是優質股,有些是垃圾股;有些值得投資,有些不值得投資。如果我們買賣股票時,無法甄別其真正價值,分不清好壞,且猶豫不決,到頭來,投資注定失敗。所以,不管你如何投資,亦不管你買賣多少金額,也不管你在什麼時間買股票,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要學會選擇股票,這樣才是成功股票投資之道。

(2)隻有極平的股票才能買。價值投資法的另一個啟示就是將所有股票作一個全麵比較之後,總有一些是絕對超值,非常值得買的;亦有一些是絕對的貴,根本不能買。但能買還是不能買,在價值投資法當中是以每一隻股票的市盈率和市價相對資產的折讓作為指標的。市盈率要越低越好,市價則要相對該公司的資產值折讓越多越好。一隻股票,其市價等於資產值的一成,就勝過另一隻股票其市價等於資產值的兩成。根據價值投資法,隻有市價等於資產值一兩成的股票才最值得投資,也隻有市盈率低至兩三倍才最值得投資。投資人應該盡量在市場上發掘這一種市盈率極低,市價相對資產值亦是越低的股票才好買入。

(3)分配投資資金時,要將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於未來能夠高速增長的獲利企業。

由於普通投資者的精力和資金有限,投資者應盡可能采取集中持有的投資策略,即在一個籃子裏放入少量的雞蛋,然後小心翼翼地看護它們。建議選擇10~15家未來能長期獲利增長並能延續以往良好表現的績優股進行集中投資。

(4)價值投資需做好忍耐短期波動的心理準備。

價值投資的目的是要追求遠高於一般獲利水平的報酬率,但價值投資的過程並不見得都是平坦而順利的,價值投資人也必須做好忍受市場短期波動起伏的心理準備。堅持不以把握每一小波段為目標,不對組合進行頻繁的操作和調整,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調整成本。不力圖把握過於短期的投資機會,隻在基本麵或市場環境出現較大變動時才考慮對組合進行相應的調整。

(5)運用價值投資法可以將風險減到最低。

如果在股票市場上找到市盈率極低,市價相對資產值亦是越低的股票,這些股票就是最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這些股票超值有餘,買入做長線投資,下跌的機會較少。即使有機會出現虧損,也不會太多。因此,隻要能夠正確運用價值投資法,你一定可以在股票市場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巴菲特:選擇成長股做長線投資

巴菲特以長期投資而聞名,沒有人比巴菲特更喜歡長期持有自己喜歡的企業股票。

“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

“我們喜歡購買企業。我們不喜歡出售,我們希望與企業終生相伴。”

“考慮到我們龐大的資金規模,我和查理還沒有聰明到通過頻繁買進賣出來取得非凡投資業績的程度。我們也並不認為其他人能夠這樣像蜜蜂一樣從一朵小花飛到另一朵小花來取得長期的投資成功。我認為把這種頻繁交易的機構稱為投資者,就如同把經常體驗一夜情的人稱為浪漫主義者一樣荒謬。”

1長期持有的原因

巴菲特之所以強調長期持有,首先是因為市場長期來說是稱重機,隻有經過較長時期的股票價格才逐步向價值回歸。另外,還包括以下兩個原因:長期持有通過複利的巨大作用將使投資收益率的微小差異形成最終巨大的財富積累差異,並且由於資本利得稅繳納時間大大延遲而使稅後收益最大化;長期持有將導致交易次數大大減少而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長期持有可避免經常買進賣出,使昂貴的交易成本侵蝕報酬率,且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投資高預期報酬率之標的的股票,平均而言,持有時間越長,投資發生損失的風險越低。舉個例子,若能充分分散風險,過去投資台灣股市的人,還未曾發生持有11年以上,其報酬率低於銀行存款的利息的情況。由此可見,“多樣化買入,然後長期持有”看似簡單無奇,卻是一種最佳投資策略。

2判斷是否長期持有的標準:公司的增值能力

雖然巴菲特崇尚長期持有,但他並不是將所有買入的股票都長期持有,事實上,他認為隻有極少的股票值得長期持有。

巴菲特曾經買入數十隻股票,其中大部分持有期限長達數年,也有一些股票持有時間較短,但隻有可口可樂、GEICO、華盛頓郵報、吉列等少數幾隻股票自買入後一直持有長達10多年甚至20多年。隻有很少的公司能夠使巴菲特非常確信值得長期投資,而一旦他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傑出經理人管理的優秀企業的股票時,他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

“投資股票很簡單。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一家大企業的股票,同時確信這家企業擁有最正直和最能幹的管理層。然後,你永遠持有這些股票就可以了。”

在決定是否長期持有的問題上,大多數人采用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作為判斷持有或賣出股票的標準。而巴菲特卻並非如此,他關注的唯一標準是公司的長期價值增值能力。

“對於那些投資數額較大的股票,其中大多數我們都持有了很多年。我們的投資決策取決於企業在那一時期的經營績效,而不是那個時期的市場價格。在能夠擁有整個公司的時候,過度關注短期收益是極其愚蠢的。同樣,我們認為,在買入一家公司的一小部分權益(如可流通的普通股)的時候,卻被短期投資的預期收益所迷惑,也是不明智的。”

作為一名投資者,你的目標應當僅僅是以理性的價格買入你很容易就能夠理解其業務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權,而且你可以確定在從現在開始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內,這家公司的收益實際上肯定可以大幅度地增長。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你會發現隻有少數幾家公司符合這些標準,所以一旦你看到一家符合以上標準的公司,你就應當買進相當數量的股票。你還必須忍受那些使你偏離以上投資原則的誘惑: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十分鍾。把那些總體贏利會在未來幾年中不斷增長的公司股票聚集成一個投資組合,那麼,這個組合的市場價值也將會不斷增加。

既然巴菲特決定長期持有還是賣出的唯一標準是公司價值增值能力的高低,那麼衡量公司價值增值能力的方法是什麼呢?巴菲特認為最佳方式是透明贏利。

透明贏利由以下3部分組成:報告營業利潤,加上;主要被投資公司的留存收益(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這部分未反映在公司利潤裏麵),扣除;如果這些留存收益分配時本應該繳納的稅款。為計算透明贏利,投資人應該確定投資組合中每隻股票相應的可分配收益,然後進行加總。每個投資人的目標,應該是要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類似於一家投資公司),這個組合在從現在開始的十年左右將為他帶來最高的預計透明贏利。這樣的方式將會迫使投資人思考企業真正的長期遠景而不是短期的股價表現,這種長期的思考角度有助於改善其投資績效。無可否認,就長期而言,投資決策的計分板還是股票市值,但股價將取決於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投資就像是打棒球一樣,想要得分大家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球場上,而不是緊盯著計分板。

依據巴菲特的這種方式,如果企業的贏利能力短期發生暫時性變化,但並不影響其長期贏利能力,那麼巴菲特將繼續長期持有。但如果公司長期贏利能力發生根本性變化,巴菲特就會毫不遲疑地賣出。可見,公司價值增值能力的變化趨勢是判斷持有還是賣出的最關鍵因素。巴菲特認為,除了公司價值增值能力以外,其他因素如宏觀經濟、利率、分析師評級等,都無關緊要。

彼得·林奇:集中投資,適當分散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兩種完全對立的投資組合管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