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
幸福存在於教師平凡的、創造性的、不一定有豐厚物質報酬的、以奉獻為主旋律的職業生涯中。幸福感的產生也靠我們時刻懷著感恩的心,用心地去感悟。
幸福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羅丹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育世界同樣如此。苦苦追尋,千帆過盡皆不是;用心感悟,幸福就在伸手可及處。缺乏心靈的感悟,幸福便成臨淵羨魚,空談泛泛;或是葉公好龍,失之交臂。誠如魏書生所言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勞動的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更有學生感覺到的成功的快樂,於是教師收獲的是雙倍的、乃至更多於其他勞動的雙倍的幸福。
提升教師的德性修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良好的德性修養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基本條件。獲得好的教師生活方式是得道。一個有教師德性的教師也就意味著具有創造好的教師職業生活的可能。對於學生而言,教師高潔的德性即表現為一種與正直同源的德性以及樂於為學生服務的態度。不斷加強自己的德性修養,為教師職業幸福注入源頭活水。
教師德性修養的內涵主要包括:深刻而正確地認識與理解自己職業的責任與義務以及職業道德內涵,敢於肯定自己對職業的選擇與承擔;善於感受教師職業的神聖性,尊重自我,樹立教師職業的尊嚴;能夠領悟新時期的為師之道,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理性處理職業生活中的衝突並進行適當選擇,為自己營造一個有利於發展的良好氛圍。尤其要強調的是,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加強自己的人格感染力,對學生、對自己、對職業要有正確的態度與作為。
蘇霍姆林斯基曾非常形象地將學校比作一種精致的樂器,能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但他同時也指出,要奏出這樣的旋律,必須把樂器的音調準,而這種樂器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並認為,能夠迫使每一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那種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是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人格的完美性。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育行為都應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隻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烏申斯基)。孔子曰:“君子懷德。”一個教師,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資格去教育學生。人格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綜合體現。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是生而自由的。這種自主意識和自主行為,構成了一個人的獨立人格。教師的人格因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麵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隻有人格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教師的人格是師德的有形表現,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師人格能產生身教重於言傳的良好效果。
給人以愛者最幸福
教師勞動的目標是以熱情培育學生的精神,教師隻有以愛的熱情施教,才能給學生的心靈以影響。小原國芳說的好,教師的行為必須在精神上具有根本衝動,才能幫助並教育弟子成為名人。這精神上的根本衝動,就是愛。師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愛的引導,我們對待學生時,就不會有偏差,就能與之平等交流,和諧共進,就能在師生交往之中獲得幸福的回報。
愛,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尊重。“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好像我們同樣要經過墳墓,站到上帝的麵前。”有人曾說過這樣有意思的話:在今天中國的教室裏,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麵恰恰顛倒了——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之位,而坐著的學生的軀體內掩藏著的卻是一個個戰戰兢兢的、甚至是跪著的靈魂。這樣的教育,決不是走向幸福的教育。如果在教師的眼裏看來,學生隻不過像是一種什麼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灌到裏麵去,那麼,這樣的看法不會促進他對學生的愛,相反的,倒是把他在從事教師職業之前還有的那麼一種平常的人對兒童的喜愛的情感,也給窒息了。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誌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