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部《戰勝華爾街》(1 / 3)

第十五部《戰勝華爾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資理念已經成為投資界耳熟能詳的經典。不過,一般人較少注意的是,作為全球頂尖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對普通投資者如何投資基金、如何挑選基金也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恰逢國內基金業發展熱火朝天,大量新投資者加入基金投資行列,而投資者在如何投資基金上仍普遍存有誤區。那麼,我們不妨聽聽這位管理基金的大師是如何建議投資者們投資基金的。

人人都該買股票

我曾經證明,如果你希望在明天有更多的錢,你就必須把一部分資金投入股票中。

——彼得·林奇

在《戰勝華爾街》中,彼得·林奇認為,人人都應該買股票。

“也許我們會在今後的兩年或三年甚至五年之中遭遇熊市,你會希望自己最好從未聽過股票這個詞。雖然整個20世紀充滿了熊市,然而,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投資於股票或投資股票基金的資金,最終的回報遠遠高於債券、存單或其他有價證券。”

林奇提出這樣的結論是有事實依據的,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可以在美國的《愛潑斯坦SBBI年鑒》上找到,1993年年鑒第一章,在“1926~1989年平均年回報”的標題下麵,有這樣一個表:

平均年回報

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普爾500指數192%0%92%194%78%59%178%小企業股票-45%144%207%169%155%115%158%長期政府債券50%49%32%-01%14%55%126%長期企業債券52%69%27%10%17%62%13%國庫券37%06%04%19%39%63%89%通貨膨脹率-11%-2%54%22%25%74%51%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隻有在極少的年代裏,債券持有人獲得的收益超過股票,而且,即使在這些極少的年代裏,債券達到過股票的收益,也完全不能與其他年代股票超過債券的收益相比,如40年代和60年代。在上表涵蓋的64年中,如果用10萬元投資長期政府債券,現在的價值為160萬,而如果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現在的價值為2550萬。

股票之所以好於債券,其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隨著公司的成長和利潤的增加,股東也同時分享到利潤的增加,股票的紅利提高了,而紅利在成功的股票投資中作用顯著。如果你完全挑選過去10年、20年持續遞增的股票作為自己的投資組合,你想賠錢都很難。

然而,仍然有一些投資者鍾情於債券,指望通過債券和大額存單度過幸福的晚年,那麼事實情況如何呢?林奇指出:

“由於目前利率水平較低,即使有大筆資金的人也很難靠利息來維持舒適的生活。

我們估算一下,一對退休夫妻把全部財產50萬美元投入短期債券或大額存單會是怎樣的結果:如果利率下調,他們的收入會大幅下降;如果利率上升,他們的收入增加,但通貨膨脹率也會上升。如果全部50萬美元用來購買年息7%的債券,他們的收入穩定在35000美元,但由於年均5%的通貨膨脹率,10年後這筆錢的購買力下降一半,15年後下降三分之二。因此,從退休以後的某一年開始,這對夫妻或許被迫取消旅行計劃,或者動用老本,那會進一步減少將來的收入以及打算留給孩子們的遺產。”

因此,除非特別富有,否則不要依靠利息來過上好日子。

投資者鍾情於債券的第二個理由是認為債券較股票風險小。

誠然,股票並非總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值,很多年份裏股價下下行。以股票作為債券替代品的投資者不僅要承受股票價格的回調,而且還得準備以很低的價格賣掉股票以維持生活,開頭階段尤其困難。股價的一輪回調可能使你的資產價值跌到買入價之下,再來一次股災可能使你的資金全部被消滅,這是人們不能承受的。正是基於這樣的擔心,很多人雖然相信就長期而言投資股票是明智之舉,卻依然把錢投資於債券。

然而讓我們假定你買進股票的第二天,市場出現回調,一夜之間你的資產貶值25%,此時盡管你很懊悔,責備自己不該拿家裏的米袋子去賭博,但隻要你堅持不賣,結果仍然好於買債券。電腦算出的結果是,20年後你的資總值會達到將近初始投資的一倍。或者我們想像更糟的情況:持續20年嚴重的經濟蕭條,股票紅利及年均升值隻有正常年份的一半。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將是現代金融史上最深刻的災難。但如果你仍然堅持全部投資股票並每年取出一部分作為生活費用,那麼最終你得到的結果同持有債券相同。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戰勝華爾街》中,彼得·林奇呼籲廣大投資者:“買股票吧!即使這是你從本書中得到的唯一的收獲,那麼寫這本書的辛勞也就物有所值。至於投資大型股還是小型股,以及如何挑選股票等問題,都從屬於這個基本的要點——購買股票!”

[投資課堂]

股票與債券的關係

股票是一種由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用以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部分資本擁有所有權。由於股票包含有經濟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轉讓,因此股票也是一種有價證券。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股票與債券都是有價證券,是證券市場上的兩大主要金融工具。兩者同在一級市場上發行,又同在二級市場上轉讓流通。對投資者來說,兩者都是可以通過公開發行募集資本的融資手段。由此可見,兩者實質上都是資本證券。從動態上看,股票的收益率和價格與債券的利率和價格互相影響,往往在證券市場上發生同向運動,即一個上升另一個也上升,反之亦然,但升降幅度不見得一致,這些就是股票和債券的聯係。

股票和債券雖然都是有價證券,都可以作為籌資的手段和投資工具,但兩者卻有明顯的區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兩者的風險大小不同。債券隻是一般的投資對象,其交易轉讓的周轉率比股票低,股票不僅是投資對象,更是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對象,其交易轉讓的周轉率高,市場價格變動幅度大,可以暴漲暴跌,風險大,但卻能獲得很高的預期收入。股票具有極大的投機性。股票的風險性越大,市場價格越波動,就越有利於投機。投機雖然具有破壞性,但也加快了資本流動,加速了資本集中,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社會總供給,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選股:科學、藝術加腿功

我選股的方法,是藝術與科學加上跑腿,20年沒有變過。

——彼得·林奇

關於如何選股,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選股是“科學”,需要理性,美其名曰“投資”;有人說選股憑直覺,需要靈感,美其名曰“藝術”;或者被人貶斥為“投機”。林奇的回答是,選股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過分強調其中一個方麵都是很危險的。

“選股是藝術與科學的綜合,隻注意一麵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一個鍾情於計算、沉迷於資產負債表而不能自拔的投資者,多半不能成功。

如果能夠從資產負債表中預測未來,那麼數學家和會計師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另一個方麵,把選股當作藝術也同樣危險。我所說的藝術,是指直覺、感性以及藝術家擅長的右腦活動。

尋找賺錢的投資機會需要‘技巧的直覺’。掌握技巧可以賺錢,不懂技巧就會賠錢,但這一點是學不來的。有些人真的是在‘玩’股票,歧視做研究,其結果越來越輕視技巧,導致賠錢更多。他們的借口之一是‘股票如女人,永遠猜不透’,這句話對女人和股票都不公正。”

雖然把科學和藝術當做第一要義,林奇的選股理念卻是基於一個基本信念:“隻有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不斷地尋找更好的股票。”這也就是林奇所說的“腿功”。

林奇曾估計,大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每周的工作時間長達60~80小時。林奇每天清晨6∶05離家;6∶45到辦公室,看“隔夜文件”(前日買賣活動的總結報告)、本公司分析上市公司訪談的內部彙報與《華爾街日報》;8∶00開出新的買賣清單,發出交易指令;然後進行公司研究:從公開信息中獲得線索,從分析師、上市公司投資事務代表尋找進一步的線索,直接到公司去了解情況,等等。

把結果記錄在活頁上,然後裝訂成冊。按照林奇的描述,這就像一本“很大的用線裝訂的學生用的筆記本,記錄我以前買股票的情況,包括從季報和年報裏摘錄的重要細節和最近一次買進或賣出的原因”。從1981年開始,林奇就在周六加班,任務是清理辦公桌上一周來堆積起來的文件、信件(有時一天能堆3英尺高)、年報與其他公司的交流筆記。公司的午餐會也很少去參加,午餐往往是在電話的間隙中吞食三明治。

在80年代中期,麥哲倫總資產的10%投資於外國股票,這也離不開林奇的辛勤勞動。僅舉1985年9月的一次海外調研為例,林奇3周調研了23家上市公司:一個周五在波士頓參觀3家公司,當天下午登機飛往瑞典;周一開始在斯德哥爾摩拜訪公司,兩天之內參觀完7家公司;接著驅車到奧斯陸,參觀挪威數碼與挪威水電;再乘火車去伯爾根,從那裏飛往法蘭克福,考察德意誌銀行、德累斯頓銀行等;趕到杜塞爾多夫,參觀拜爾等2家公司;順萊茵河到科隆,參觀了許多公司;再上德國的高速公路(每小時120英裏),到瑞士的巴塞爾,考察瑞士的企業;接著穿過阿爾卑斯山到意大利的米蘭拜訪公司,再到羅馬考察企業;然後坐飛機回波士頓,在那裏又參觀了4家公司。沒有林奇的辛勤勞動,他所掌管的麥哲倫基金不會取得那麼輝煌的業績。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外投資成為一種時尚,自然也免不了有虧損,有人便振振有詞地提出所謂的跨國投資的“文化性價差”,似乎由於新興股市的風氣不同,在新興市場的投資結果也會不同。林奇卻認為世界上根本不會存在所謂的“文化性價差”,而他之所以這麼有把握,正如同他對股票的信心一樣,是因為付出了勤勞的汗水。

選股就是藝術、科學加腿功,這是林奇對證券投資研究工作的總結,也是其投資理念的精華。誠然,很多工作是需要細致耐心地去做,就如林奇把《儲蓄業摘要》當作舊約聖經來讀的精神。我們需要和他一樣的勤勞甚至更勤勞,投資領域裏大家的智商相差無幾,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其中起關鍵影響作用的就是勤奮和認真。同時,勤奮也要有正確方法,對投資標的公司的了解可以有很多種途徑,應當不斷地學習、體會和總結。

在選股上,林奇有13條原則:

1公司名字聽其來枯燥乏味,甚至聽其來很可笑更好。因為等華爾街注意到的時候,股價已經上漲10倍了。

2公司業務枯燥乏味,你有充足的時間買入這種公司的股票,當它變成眾相追捧的投資對象的時候,你可以轉手賣給那些喜歡追風的投資者們。

3公司業務令人厭惡。

4公司從母公司分拆出來。

5機構沒有持股,分析師不追蹤。

6公司被謠言包圍。

7公司業務讓人感到有些壓抑,有喪葬服務業務。

8公司處於一個零增長行業中,你不用擔心競爭問題。

9公司有一個利基。

10人們需要不斷購買公司的產品。

11公司是高技術產品的用戶,高技術產品的使用成本下降導致公司贏利上升。

12公司內部人士在買入自家公司的股票。

13公司在回購股票。

把握基金類型,叩開基金投資之門

理解和把握基金眾多類型及其相互關係,有利於我們認識各種證券的特點及內在規律,對投資者是非常重要的。

——彼得·林奇

從上個世紀下半葉世界主要國家金融業的發展態勢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曆史較短的證券投資基金業在世界主要國家蓬勃發展,逐漸成長為與銀行業、保險業並肩的行業,在很多國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金融格局。越來越多的大眾進入到基金業中淘金,基金已經成為熱門投資對象,但仍然有很多人對基金的認識不夠清楚,而且隨著基金的不斷發展,種類越來越繁多,而且運作方式也變化多端,讓很多希望進入基金投資的人眼花繚亂。

因此,彼得·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中指出:“在基金家族日趨複雜的今天,了解基金的基本類型對於理解基金、挑選基金是非常重要的。”

在《戰勝華爾街》中,彼得·林奇進一步介紹了美國股市存在的基金的基本類型:

1資本增值基金

基金經理人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購買任何類型的股票,不受任何特定教條的束縛。麥哲倫基金就是屬於這一類型。

2價值基金

基金經理挑選股票的主要根據是公司的資產,不是當前收益,包括自然資源型企業、擁有不動產的企業、有線電視網絡、管道公司,等等。許多所謂的價值型企業為購買資產而大量負債,他們期望在還清欠債之後收益能有大幅增長。

3(品質)增長型基金

基金經理投資的對象,是中等規模或結構合理的大型企業,能夠以可觀的、穩定的速度發展,每年增加收益15%以上。這一類型的基金排斥循環型股票、低增長的藍籌股以及公用事業股票。

4急速增長型基金

基金經理主要投資於小企業。幾年來,這些小企業的股票落後於市場,但1991年後突然啟動。

5特殊事件型基金

基金經理選擇的對象,是那些一般情況下普普通通,但特殊事件的發生會改變公司前景的股票。

了解你所購買的基金屬於何種類型,對你做出是否繼續保留該基金的判斷很有幫助,這樣,如果某一支價值基金的收益連續四年低於市場水平,這一事實本身不足以成為放棄該支基金的理由;但如果該支價值基金的表現不如另一支增長型基金,這就說明不是該支價值基金的錯,而是整個價值投資模式的問題,此時就該考慮賣出該支基金。

既然了解基金的類型對於做出投資決策如此重要,作為投資者,在踏入基金投資領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基金的種類。

中國的基金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

1節約型基金與公司型基金

依據基金法律形式的不同,基金可細分為契約型基金與公司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以美國的投資公司為代表,我國目前設立的基金則為契約型基金。

契約型基金由基金份額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間所簽署的基金合同而設立,基金份額持有人的權利主要體現在基金合同的條款上,而基金合同條款的主要方麵通常由基金法律所規範。

公司型基金在法律上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股份投資公司。公司型基金依據基金公司章程設立,基金份額持有人是基金公司的股東,享有股東權,按所持有的股份承擔有限責任、分享投資收益。基金公司設有董事會,代表份額持有人的利益行使職權。公司型基金在形式上類似於一般的股份公司,但不同於一般股份公司的是,它委托基金管理公司作為專業的財務顧問或管理公司來經營與管理基金資產。

2封閉式基金與開放式基金

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是依據基金的運作方式不同對其所作的一種劃分。封閉式基金是指基金規模(基金份額總額)在基金合同期限內固定不變,基金份額可以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交易,但基金份額持有人不得申請贖回的一種基金運作方式。封閉式基金交易價格時常會受到供求因素影響,因此在單位資產淨值基礎上會有折價和溢價的情形。

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規模(基金份額總額)不固定,基金份額可以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和場所進行申購或者贖回的一種基金運作方式。開放式基金一般不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者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買賣,基金的規模也隨投資者的買賣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