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會熱點”變化的深意(4)(2 / 2)

專家銳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俊秀

從一些調查數據看,中國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比率較高,住房問題主要表現為房價不斷升高,剛參加工作年輕人和農村進入城市的居民購房困難。目前公眾對“住房”話題關注度下降,一個原因是出現了像經濟新常態這樣的新熱點,另一原因是住房限購取消、房價略有下降,加上一些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實施,使得住房問題成為一個常態問題。居民不斷改善的住房需求始終是存在的,政府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並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年度變化:社會保障民生為大。在2014年全國兩會熱點話題調查中,“社會保障”位居十大關注熱點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社會保障”大幅度退居第十位,折射出非常強烈的信號意義。

話題背景:評價一個社會製度是否具有優越性,公眾最有發言權。而公眾是否幸福,關鍵還是看是否享受到社會保障的人本關懷,是否真正實現了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生活得安心,是否感覺到社會的進步和暖度。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實現了由政府和企業保障轉向社會保障、由職工保障擴展到城鄉全體居民保障的變革。這一轉變,主要是“製度補缺”,優先解決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的短板,這標誌著中國社會保障製度發展從“無”已進入到“有”的階段。

從2013年起,中國社會保障進入全麵發展階段,即從“有”到“優”的新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將麵臨許多挑戰,即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和保證可持續性,並對此逐步形成共識,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4年,中國相繼出台實施《城鄉養老保險製度銜接暫行辦法》、全民參保登記計劃、《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措施,使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不少公眾深切地感覺到,這一係列改革在逐漸改變著自己的生活。

專家銳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鄭功成

中國新時期的社會保障也進入了全麵深化改革時期,它麵臨的核心任務,就是增強公平性,確保可持續性。這就需要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來強化社會保障製度改革與經濟發展、收入分配、勞動就業、財政稅收等重大製度變革的係統性、協同性,同時優化社會保障製度自身的結構及責任分擔機製,實現社會保障權責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政府與市場及個人之間的合理匹配,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保障製度走向成熟、定型,並在切實解除全體人民生活後顧之憂和提供穩定安全預期的同時,始終維係著國家的強盛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