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是一個競爭性極強的世紀。隨著人類文明進程加快,人才競爭加劇,社會變革加速,經濟危機周期縮短,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必將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隨之而來的也許是失學、失業、失戀、離婚和公司倒閉、財富流失、貧富懸殊、錢權交易、貪汙腐敗以及性醜聞,導致信仰喪失,人性墮落……
麵對多元的、多樣的、多變的世界,那顆年輕而騷動的心,如何擺脫陰影,走出困境,找準位置,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才智,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社會的競爭,其實就是人們心理素質的較量。卡耐基說:一切財富與成功,皆源於健康的心態。一個人能否成功成才,靠的是三分智商,七分情商。
心理素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屬於智力因素,而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決心、性格及人際關係等屬於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非智力因素對心理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心理學家沈德立說:心理素質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
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大都有自己的心理醫生。當他們心緒不佳時,就會請心理醫生幫助把這種情緒擺脫掉,以免傳染給雇員和家屬。而在我國,心理保健意識遠遠不夠。一個人心裏有氣有火,就胡亂地撒在別人頭上,以致衍生出許多錯覺和不良後果。
心理學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是介於社會學、哲學、醫學、文學和宗教之間的邊緣學科,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因為它研究的對象是無邊的“心空”,無底的“心海”。
心比天空更遼闊。心比海洋更深沉。
文學界有句經典名言:文學是人學。其實,醫學和心理學同樣是人學。這三者所不同的是,醫學研究的是人的軀體疾病;文學研究的是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和人與他人之間的故事;而心理學是揭示人心的秘密,以及心理現象對人格的影響。
中國文字中許多與心理現象相關的字,都是“心”字旁。例如思、想、情、感、戀、性、意、恩、怨、恨等;而和“心”字組成的詞,如熱心、愛心、關心、痛心、衷心、心碎、心寒、心軟等等,更是不可勝數。
中國醫學最早提出了“七情學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對人的傷害。而對疾病的治療手段亦分為兩類,即意療和藥療。所謂意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心理治療。中國的人文醫學,開創了世界心理學之先河。
東方文化的雄厚基礎及合理內涵,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現代中國人的心理,依然深深烙印著先賢們的印記,我們當前倡導的和諧理念,就是最好的印證。
據世界衛生組織解釋:健康是一種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包含和諧人際關係、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情緒體驗以及熱愛生活、正視現實、人格完整等。
國內外專家提醒,19世紀是傳染病危及人類,20世紀是軀體疾病危及人類,而21世紀將是心理疾病危及人類。專家預言,抑鬱症將是本世紀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殺手。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總幹事林家義,曾提醒中國衛生部長注意:中國改革開放,不可忽視精神衛生,否則中國有可能步西方國家後塵,將出現大批心理障礙和精神病患者。
事實正是如此。據中國有關部門報告,由於競爭日益激烈,人們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各個方麵的壓力,由此而引起的精神困擾,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準備和承受能力。所以,在老、中、青、少各個年齡組人群中,憂鬱症患者比例正逐年上升。
前不久,全國婦聯對女性民營企業家進行的全國性調查中,47%的女老板公開承認自己需要心理幫助。作者在采訪心理谘詢門診時發現,到那兒去尋求幫助的男士也不少。越是有主見的人、成功的人、擁有金錢和權力的人,他們的心理往往十分脆弱。外人看來無可挑剔的人士,其心靈之脆弱與失衡,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
作者寫這段文字的那天淩晨,巡邏民警發現一個身穿名牌西服、但行為怪異渾身汙垢的人。他精神恍惚,語無倫次;肮髒的黑皮包裏裝有萬餘元人民幣和美元,還有11張銀行信用卡,一部手機,無名指上帶著一隻蔥綠的戒指。民警立即和他所在地公安部門聯係,得知這個人是當地知名的青年企業家,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還有數不清的社會頭銜。可是不知為什麼,他突然出走了,失蹤了。
汶川“5·12”大地震撼動世界。那些從地震災難中堅強站立起來被視為英雄的人,有的竟承受不起心靈的折磨而自殺。一個成績優秀的高中生被保送到名牌大學不久,就睡不著覺,不想吃飯,腦子裏整天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要從學校四樓宿舍的陽台上跳下去。
我們走在馬路上,或在街頭巷尾,不時能見到自言自語的人,不時能碰到行為怪異的人,不時能遇到在某處徘徊的人。我們很難說他們患有什麼疾病,但病在他們心裏,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所以,強化心理素質,是人類生命的需要。
在一般情況下,每個人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解心理壓力,排遣心理障礙。所以我們要學會自我調節,心理適應,心理自助。當危機發生時,要發揮個人的心理潛能,用智慧和意誌糾正心理缺陷。從這個意義說,心理危機是個轉折點,引導得當,你的心理素質會更加良好,心理防線會更加堅固,自信心與意誌力更加堅定,生命之樹更加蔥鬱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