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1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但是也讓很多有識之士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那個時候,各種學說和流派並存,是文化發展中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為中國文化奠定基礎的時代。
以禮治國的儒家
至聖先師孔子。(1)
孔子是我國最有名的教育家,有“至聖先師”之稱,但是他最初的理想並不是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而是成為一個能夠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賢臣。
孔子本名叫做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關於他名字的來曆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孔子剛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頭頂不平,有一塊地方凹下去了,看上去就像一道小小的丘壑,於是父親就給他取名叫做孔丘。那麼他為什麼又叫孔子呢?在那個時候,“子”是對學識淵博的人的尊稱。
孔子非常喜歡古代文化,他自己也非常樂於鑽研古代文化。他曾經跟隨魯國的樂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之後,師襄很滿意:“嗯,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孔子卻不滿意,他說:“我現在掌握的隻是曲調,技巧還不嫻熟。”過了幾天,孔子已經把曲子彈得非常流暢了,但他仍然不滿意:“這首曲子的神韻我還沒掌握,我再練習幾天吧!”又過了幾天,師襄笑著對孔子說:“現在你已經彈得完美無缺了,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可誰知道孔子竟然說:“我還沒體會出來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還沒有完全掌握這首曲子的精髓,我還要繼續學習這首曲子。”說完他又彈奏起來。
師襄見他如此堅持也就不勉強他了,這一天孔子高興地跑到了師襄麵前,興奮地說:“我已經能從曲子中看出作者的樣子了。他的臉膛黑黑的,個子很高,眼睛炯炯有神地望著遠方,諸侯都臣服於他,這個人一定是周文王。”師襄聽了,站起來對著孔子行了一個大禮:“您真是了不起啊!我的老師把這首曲子傳給我時就跟我說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文王操》。”
後來孔子為魯國的一個貴族管理倉庫,很快他就被提拔為一個專門管理工程建造的小官。但是孔子的誌向並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治理國家,為了找到一個賞識他的國君,他決定離開魯國,去其他國家謀求發展。他不辭勞苦,帶領著弟子們周遊列國,奔走遊說,他到處碰壁,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
孔子與弟子們被困在陳蔡之間的那段時期是他最為困窘的時候。由於不想讓孔子去楚國,所以陳蔡兩國的人便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吧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和弟子們不僅行動受到限製,而且連糧食都斷絕了。有的弟子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即使是在這樣的困境中,孔子仍然不忘給弟子們講學誦詩,彈琴唱歌。後來是楚國國君派兵給陳蔡兩國施壓才解救了他們。又有一次在鄭國境內,孔子和學生們走散了,自己一個人站在城門下等候。不一會兒學生們就找到了他。原來是有一個路過的鄭國人告訴他的學生:“城門外有一個人相貌奇特,一看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隻是有點狼狽,那無精打采的樣子有點像喪家之犬。”聽完這個描述,學生們猜到這個人十有八九是自己的老師,他們向老師轉述了路人的描述,孔子自嘲地說:“說我相貌奇特未必正確,但是說我像喪家之犬,這話真是對極了!”
就這樣,孔子在外顛沛流離了十四年,年老的孔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那時候的國君是魯哀公,雖然魯哀公總是會打發人來向他請教治國的方法,但是魯哀公並沒有想過請孔子親自幫助自己。孔子知道魯哀公的心思,也沒有向他提出過任何要求。從那以後,路子開始潛心研究古代典籍,編成了《詩經》,隨後又完成了《書》、《禮》、《樂》、《易》、《春秋》等著作的編修工作。孔子把這些經典書籍作為教材,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相傳孔子有三千子弟,其中精通“六藝”(2)的人有七十二人,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孔子七十三歲逝世,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才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
(1)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2)六藝: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禦、書、數。
“亞聖”孟子。(1)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對儒家思想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亞聖”,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孟子的成長與母親精心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帶著他住在墓地附近,有一天,孟子興衝衝地跑到母親麵前,哇哇大哭,還邊哭邊拜,孟母很奇怪,就問兒子怎麼了。這時候孟子“撲哧”一聲笑了,“那些來送葬的人就是這樣的呢!”孟母聽了這話,心裏一驚,想道:“這個地方太不適合孩子居住了。”很快孟母就找好了地方,帶著孟子離開了。這次住的地方離一個屠宰場很近,孟子很快又開始模仿屠戶做買賣和宰殺牲畜,母親很快又帶著他離開了。這次母親把家搬到了一個學堂跟前,很快母親就看到孟子開始跟著學堂裏的人學習行禮跪拜,天天嘴裏都念念有詞。於是母子倆就在這裏住了下來。
關於孟子,還有一個他休妻的故事也流傳得很廣。有一天,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屋裏,就叉開腿坐著。孟子進屋看見妻子的樣子,怒氣衝衝地出去了,他對母親說:“這個婦人太沒禮貌了,我要休了她!”母親問他究竟出了什麼事情竟然要休妻,孟子把事情原委講了一遍。
孟母卻說:“這不是婦人不講禮貌,而是你不講禮貌。我記得《禮經》上說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高聲詢問誰在屋裏麵;要進入廳堂的時候,也要先高聲說話,讓裏麵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眼睛必須往下看。《禮經》這樣說,就是為了不讓人措手不及。現在你到妻子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不雅的坐姿。這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而是你的過錯。”聽了母親的一番話,孟子認識到是自己錯了,從那以後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情了。可以說,孟子最終能夠成長為與孔子並列的“亞聖”,孟母的教育功不可沒。
到孟子長大成人之時,正是諸侯之間征戰不斷的時候,不過這可苦了老百姓,孟子看到這種情況,就效仿孔子去遊說各國君主,但是收效甚微,各國君主中比較重視孟子意見的人就是梁惠王了。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那麼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什麼不同。”“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是老百姓卻麵有饑色,野外躺著無數餓死的人。這難道不是當權者帶領著野獸在吃人嗎!您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好戰的梁惠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又有一次,梁惠王疑惑地問孟子說:“為什麼我費盡心力治國,也愛護百姓,可是卻不見百姓來歸附我呢?”孟子說:“那我就用打仗打個比方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一番廝殺之後,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一個人跑得慢,隻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貪生怕死。(2)您對這個事情怎麼看呢?”“都是逃跑,跑五十步和一百步有什麼區別呢?”“這就是了,雖然你熱愛百姓,但是你和其他的國君一樣喜歡打仗,這與五十步沒有什麼區別。所以百姓沒有來歸附。”
多年周遊列國沒有成效,孟子最後回到了故鄉,以著書立說、培養學生作為餘生的目標,他所寫的《孟子》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1)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五十步笑百步”的出處。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無為自由的道家
神秘的老子。(1)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他所撰寫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是老子本人在曆史上卻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人物。
《史記》中描述老子是一個“隱君子”,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至今沒有人能夠確定老子是哪裏人,是做什麼的,甚至是不是曾經有過這個人都有人質疑。不過,現在的學者比較認同的是老聃就是老子。
這個老聃出生在楚國的一個姓李的人家,剛一出生,人們就覺得這個孩子長相不一般:他的前額寬闊,耳垂特別大。當時的人們認為耳垂大的人有福,於是紛紛恭喜孩子的父親,說這個孩子將來必成大器。他的父親當即給孩子起名為“李耳”,又用表示耳垂很大的“聃”來作他的字,前麵加上一個“老”字希望他健康長壽。
老子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記憶力特別好,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是他還是不滿足於自己的學識,一個人來到了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為學識淵博,他很快就在東周最大的圖書館裏擔任管理員了。
近水樓台先得月,老子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博覽群書,不久就成為全國聞名的大學問家,有很多人都來向老子請教問題,其中也包括孔子。孔子向老子提出了很多有關古代禮製的問題,老子淡然一笑,對孔子說:“你提到的這些人都已經死去很久了,恐怕連埋在地下的骨頭都爛掉了,就剩下這些話還在世上流傳,所以你沒必要一味地去模仿他們,不要被這些話束縛了自己的言行。君子應該有適應社會的能力,碰到機會就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沒有機會就遠離政治,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