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新皇登基(2 / 2)

元顥稱帝的動靜著實不小,這個陳子雲倒能理解。

畢竟是一朝天子,雖然匆促,不能盡如人意,但諸事仍難以馬虎,該有的東西都備齊全,該有的禮數一個都不能缺。

先是要備齊文武大臣,這並非難事,封官許願,還怕沒人願意當官?陳子雲做過對比,發現南北朝多少還沿襲了漢代官製,和現代不同的是,那時真正是小政府大社會,官員很少,北魏官民的比例約在8000∶1,南朝官略多一些,這個數字遠遠小於現代,所以,如果沒有戰爭,遇上個明君,老百姓的日子往往很好過的。但這樣一來,能當官的機會就非常小了,所以,遇到被推薦為官或升遷之時,一些人真是打破了腦袋想盡了辦法。元顥從南朝帶來的降臣有十幾個人,加上劉一農和元煜及其手下,也有四五十號人,草就一個班子還是可以的。雖然他們被北人罵作奸細,但任命下來,個個都喜形於色。

重新製作官服是來不及了,眾人穿得仍是北魏的服色,沿襲了北魏的官製,隻是改了年號、刻了印璽等物。接下來,就是祭天敬鬼神建祠堂修廟宇上告列祖列宗之類的,陳子雲也無暇一一顧及。他隻是讓元顥先著人寫了一篇討逆檄文,傳往各州縣。這對下一步行動是有幫助,一定會有部分的守軍和劉一農有相同的心態,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否則這點子兵馬,一路殺將過去,沒到洛陽也損失的差不多了。

元顥對陳子雲也是極為倚重,他知道如果沒有陳子雲自己想稱帝想到洛陽當皇帝都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他任命陳子雲為大司馬兼徐州刺史。這就相當於是國防部長兼一個省的省長了。陳子雲對這個官位並不看重,可有可無的東西。他頭腦很清醒,自己始終是皇上蕭衍的人,元顥隻是大梁的兒皇帝,在兒皇帝手下,官做的再大,都是毫無意義的。對元顥陳子雲也是有些防範措施,畢竟他以前曾撇開自己獨立策劃過行動,他有些信不過他。每過三日,陳子雲都會將元顥動態記錄下來,命人過江報給蕭衍知道,萬一事情有變,蕭衍也不至於責怪自己。

在元顥等人忙著登基諸事的時候,陳子雲則為他整頓收編的兵馬,為他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及內宮防衛。自己的人馬是用來作戰的,不能再分心保護他。這些人短時間內還形不成戰鬥力,又難離故土,估計是派不上用場,但用來做他的禦林軍還是綽綽有餘。

忙了足有五天的時間,三良派出的各路細作陸續來報,北魏已經有所動作,朝中新帝與爾朱榮對元顥稱帝一事是勃然大怒,從洛陽派出了四萬兵馬前來征剿。

在軍事會議上,各人紛紛建議,說是要安排人馬在途中攔截或進行偷襲,先吃掉一股,或是全殲這支部隊,給爾朱榮一點顏色看看。陳子雲反複看了細作的回報,卻一改以往慣用的奇襲思路,說:“他們這樣用兵,分明是沒有把我們這點人馬放在眼裏,四萬對七千,實力相差五倍多,他們或以為是穩操勝券的。驕兵必敗,細報來報,敵軍一路行軍迅速,那我們就在城裏以逸待勞,等敵軍到了,一鼓作氣擊潰他們即可。沒必要勞師動眾先行出擊,各位將軍從現在開始都要學會保存實力,不能輕易折損士卒消耗器械才好。”陳子雲知道,想橫掃北方,未來打得更多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自己手中的人馬太少,不足以圍殲敵人。但他在會上講的和心裏想的並不完全一樣,他不是不想中途攔截敵軍,而是怕中了對方的埋伏。

細作的回報非常詳細,北魏此次派來的將軍叫做丘大千,乃是爾朱榮的妻侄。此人是個讀書人,以前名不見經傳,但傳聞其跟著爾朱榮曾連平四股起義軍,為人用兵心思縝密,是個智勇雙全的人。陳子雲算算日子,魏軍最快也要一周時間才能到,正值雨季,這一路行軍也夠他們受的,到了城下,已是強弩之末了,到時再讓他多吃點苦頭吧。不過,陳子雲一向不會輕敵,從不敢小看對手,他讓三良派出五路斥候,嚴密監視丘大千的動靜。他用兵一向喜歡奇襲,也要防著別人學習,給自己來一下。他一直信奉打仗隻有小心謹慎才能少吃虧多打勝仗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