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虎賁過江(2 / 2)

元顥和陳子雲的中軍,是和前鋒耿仲的人馬一起到達至縣的。原定是由耿仲的人進攻至縣,沒想到,前鋒大軍在大山裏遇到山洪爆發,不僅耽誤了時間,大部分的裝備也被水打濕。於是,陳子雲傳令改由左翼的三良率兵攻城。

三良那邊雖然沒有遇到山洪,但都是小道,一路行進艱難。他隻比中軍早到一步,為了搶先拿下城池,他沒有讓隊伍休息,而是命全軍列隊立即攻城。這時,手下人回來稟報,說發現城上沒有北魏旗幟,豎起的竟然是元顥的旗號,他正在詫異中,看到陳子雲等人已經趕來,忙前來回稟。

元顥聽了三良的話,嗬嗬地笑著說:“難道守軍知道是我前來,準備歸順於我了?這守軍應是我在徐州刺史任上任命的,好像叫做,叫做……對了,叫元煜的便是。”

陳子雲啞然失笑,說:“萬萬不會有此事,此番助魏王回朝,未有明示,也未張榜檄文,前日我們秘密過江,為掩人耳目都未在官道行走,一路之上又逢大雨,守軍絕不會知道是我軍前來。”元顥說:“這就奇怪了,我實在想不到元煜這小子唱得是哪一出了。”陳子雲稍想了想說:“八成是馮三吧,到現在沒有和我們聯絡,這一路就數他好走些!讓他做右翼,看他好像有些不情願。估計是連夜趕路,後發先至,不動聲色拿下城池來邀功請賞了,違抗軍令,難辭其咎!”

耿仲和三良本來都有些索然無味,好端端的一場功勞被別人搶了去。不過陳子雲最後一句話讓他們倆心中一緊,幾個人平時雖說較著勁,但私下關係處得很好,都不至於為這點小事耿耿於懷,更不願有人受罰,聽出陳子雲有責罰馮三的意思,兩人都為搶著為他說情。耿仲不善言辭,隻說:“馮三也是一片好心,大人就不要責怪他了吧。”三良附和說:“是啊大人,他如真的拿下了城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不可傷了士氣。”陳子雲麵無表情地說:“我們一路到洛陽不知道要打多少險戰惡仗,軍令嚴明是最為重要的,如馮三果真是不聽號令,定要有所懲誡的,此戰中軍校尉聽著,他不能記下功勞,另要扣餉三個月。其餘將士可論功行賞。”

陳子雲猜得沒錯,正是馮三趁夜攻下了至縣。

昨天午時,馮三在行軍途中勒馬站在小山崗上,凝視著山路上曲折進行的隊伍,突發了奇想。於是,把手下幾名校尉召來商議。

他根據這天的形勢變化,提出要率隊突前,率先攻城。

馮三知道陳子雲對他信任有加,每次打仗也都很照顧自己,但正因為如此,他那從不服輸的心才會有挫傷感。他斷定在陳子雲心裏一定覺得自己帶的隊伍是最弱的一支。因為從排兵布陣的角度來說,突擊在前的是耿仲是用來打硬仗的,左翼三良要防著北魏重兵從側翼襲擊大軍,而右翼這邊根本沒有北魏軍隊,是最安全的。傳來的將令也印證了他的想法。陳子雲命令第一仗要打下至縣,任務交給了耿仲,三良做預備隊,自己則是負責警戒接應,好沒味道。但沒想到,本該最清閑的右軍突然之間有了機會。接連下兩場大雨,使前鋒耿仲在山中遇阻,三良倒是走在了前麵。探馬回報說,主帥陳子雲的意思,如果三良左軍先到即可先行攻城。

馮三對幾名校尉說:“如果主帥有這個話,也就是說我們右軍如果先到至縣,也可以攻城的。”眾校尉聽了他的話,也都來了精神,都嚷嚷著要立下頭功。馮三看眾人支持,再也按捺不住,下定決心要搶先一步,立下頭功,也好讓眾人不敢小瞧自己。他不再猶豫,立即下令全軍輕裝急行軍。為節省馬力,陳子雲規定正常行軍為每天七十裏,但這幫虎狼之師,久經訓練,機動速度驚人,如是急行軍晝夜可達二百裏。所以,馮三右軍的人馬比主力提前了六個時辰就來到至縣城下。

眾人說笑著,已經接近城下三良所部。遠遠看去,城門緩緩打開,一彪人馬隨即出城,前麵一員大將正是馮三。

元顥大笑著說:“天助我也,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子雲啊,這是一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