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談笑用兵(2 / 2)

元法僧還未看清他,就喊著說:子雲好大的雅興,這是立城衝雪觀天下,想必是有了好詩吧。

其實這時陳子雲哪有半點風花雪月的心思,他的腦子裏,一直在對淩晨戰況進行著推演,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思考著行動的細節,在檢查計劃是否有疏漏之處。預想著有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及怎樣采取補救措施,頭腦裏高速旋轉著,心跳和血液的流動遠比平常要快的多。左右的護衛和士卒都冷得發抖,而陳子雲卻因為腎上腺素的激增分泌而熱血沸騰,沒有半點寒意。所以,此時他並非有意怠慢宋王元法僧,對他的喊叫未加理睬,而是由於注意力過於集中,真正是到了兩耳不聞他物,達到了心境空明的地步。

等馮三拉了拉他的衣袖,陳子雲才鬆緩下來,他抹了一把臉上的雪水,對走近的元法僧說:這麼大的雪宋王和曹將軍怎麼也來了?明日你們還要督戰,應該好好休息才是。

元法僧先是看了一眼城下,白茫茫一片,並無景色可觀賞,於是左手挽了陳子雲,右手攜曹仲宗,向前麵的角樓走去。說道:今日我們三人飲酒作詩賞雪,預祝明日我軍大勝。

彭城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城牆幾經修繕,高大寬厚。為防守便利,城牆並非筆直設計,有些地方借地勢彎曲變化,每有折處都有建有角樓,除此之外城牆上還有閘樓、箭樓、正樓等共六十餘座,平時可做休憩或瞭望之用,戰時對加強防禦有極大幫助。既使進攻者爬上城牆,守軍仍可居高臨下,射死上城敵軍。

三人坐下,元景在旁站立。元法僧說:如此大雪必有好詩,本王不才,拋磚引玉,先獻醜了。

說話間,下人們早就將筆墨鋪在桌上。元法僧執筆在手,運氣於腕,龍飛鳳舞草就了一首詩來:徐州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來雪如花,今去花似雪。陳子雲這幾年苦練古文學和書法,已有小成,但和他們這種自小接受文學熏陶的人比,還是有差距的。但這首詩他讀得懂,元法僧去意已決之際,戀戀不舍的傷感,油然而發。詩意是,剛來到這裏之時,每見此雪都像看到花兒一樣,無景無處不是春花爛漫,如今的雪則是寒冷入骨,今不如昔不如離別。借景抒情,確是一首不錯的詩。

曹仲宗看後邊拍掌大讚,沉吟一陣,也隨即寫下一首: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從工整和詩韻的角度來說,曹仲宗的詩更好,此人也是士族子弟,從小琴棋書畫樣樣精絕。隻是詩中充滿了失敗的意味,缺少勇武之氣。

兩人與陳子雲交往以來,還未見過他在詩畫上有過嶄露。聽說他出身微寒,以前隻是陪皇上蕭衍下棋的清客,估計也沒讀過什麼書,不可能有過人的才華,所以才精讀兵書,想走軍功升官的門路。此時,看他隻觀不寫,以為抓住了他的弱項,越發催促他,讓他賦詩一首。

陳子雲懂得藏拙,這兩個人的字一個草,一個隸,寫的都不是一般的好,放到現代,估計都是價值連城的墨寶,自己遠有不及,所以他根本沒有準備去寫,還是老辦法,口占即可,他一直沉默不語,是在琢磨用哪個詩人的詩更加合適,也好徹底讓兩個人心服口服。

他想定之後,走到窗前,推開窗來,勁風吹入,雪花頓時飄蕩入內。他勁聲吟道:月黑雁飛高,魏軍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他把單於改成了魏軍,韻格已是稍有變化,但仍是一首絕好之詩。

好!元景首先大叫了一個好字,說:好一個雪夜殺敵,好一個大雪滿弓刀,自是英雄豪邁無人可敵,讓人聽了頓有聞詩起兵殺敵之意。

論起詩文歌賦,元法僧和曹仲宗都是行家裏手,心裏明白,三首詩已經是高下立分,他們兩人在來的路上就開始就雪景構思吟作,而陳子雲則是隨意口占,且結合意境與此時此景此間戰事,一出口便是如此佳作,心下不禁暗暗誠服,這人文武雙全,不可小視,真乃奇才也,怪不得皇上對他器重信任如此。

他們哪知這詩並非陳子雲所作而是改動的唐朝盧綸的詩!陳子雲趁三人讚賞之際,又說: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我和幾位心情無二,看這北國之雪,也想到建康城外秦淮河邊美景如畫,可是總要迎合聖意,齊心協力戰勝魏軍才是。

好一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曹仲宗以為他又是應景隨口說來,大為佩服,說:景在雪淮間,心在建康城,與我心思不謀而合,這句子寫的實在太妙了,它日回到建康,我定將它題寫出來,掛在房內,好詞,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