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皇帝密敕(1 / 2)

曹仲宗想要退兵,又擔心陳子雲反對,於是說:離城之際,我也將飛書報與皇上知曉,本將軍也是為全軍安危著想,非到絕境不會撤兵南下。

他到現在都沒能琢磨出皇帝蕭衍的意思,不免讓陳子雲有些失望。如果他引元法僧的數萬兵馬與魏軍火拚一下,然後再撤軍,陳子雲自然不會反對。如果就這樣帶著元法僧數萬人回建康,無異於是在蕭衍枕下又插了一把刀,時刻威脅著皇帝的安全。元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到時候皇上還要費心思鏟除這些兵馬。

所以,陳子雲毫不猶豫地說:不行,沒有旨意,誰也不能離開彭城,皇上命我監軍,就是給了我這個權。

眾將領都紛紛反對,說:總不能眼見我們送死吧,如果現在南下總還有條生路。

連元景都用祈求的目光看著陳子雲說:子雲大人,我父子經營徐州多年著實不易,如不是目前形勢危急,我們也不想離開此處,肯請大人行個方便,在皇上麵前也美言幾句,解釋曹將軍和我們的苦衷。

陳子雲心想,看來在自己來這裏之前,大家都已經商量過的,今日之議是要說動自己而已。他正在沉吟想著措詞,又是那個副將韋放說了話:監軍大人早就將家眷送回建康,也未打算與彭城同歸於盡,偏讓我等在這裏受死,又是何意。

這下陳子雲有些生氣了,但他表情仍淡然地說:韋放將軍的家室也不在彭城吧,這裏大人們的家眷連同元氏家族都已南遷,總不能讓在下一家留下來。我不是要大家在此死戰,實是君命難違,旨意未到,擅自撤軍,別怪我沒有提醒大家,回到建康也是個死字,或許還會連累一家老小也未可知。

看見氣氛有些緊張,曹仲宗打著圓場說:子雲無須擔心,皇上派我來之前,已經說過,能戰則戰,不能戰則保存實力,退回江南,聖上仁心宅厚,對臣下安危關懷備至,我等竭盡全力,已經屢戰屢勝,無奈敵勢浩大,我們暫避鋒芒,也無傷大雅。聽說子雲一向關心百姓疾苦,不想生靈塗炭,如此退兵豈不是最好結局。

但無論他們如何說來,陳子雲總是油鹽不浸,就是不同意退兵,有幾名將領想要拍案發怒,看他身後站著的耿仲、蕭關,又強壓下怒氣。大家都知道這兩個人不但是勇冠三軍,且是蕭府家將出身,如不是出兵放馬,定當追隨皇帝身邊,統領著皇家的親兵護衛,不敢輕易得罪。

直到第四天的下午,耿仲來報,說是曹仲宗等將軍又有所異動。

陳子雲讓耿仲蕭關帶了十幾個人,直奔他的大營而去。

大營裏士卒們正紛紛收拾行裝,都是整裝待發的模樣。聽說陳子雲帶人來了,曹仲宗領著眾將從裏麵迎來出來。

陳子雲指了指外麵的士卒說:請問將軍這是怎麼回事?

聽了陳子雲責難的口吻,眾將都是鐵青著臉,曹仲宗則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是主將,皇上怪罪下來,由我一人承擔,與其他人無關,和子雲也無關係,你看這樣總成了吧。再不行,我寫一書信先放在你那裏,子雲回去後盡可向皇上複命。但如果要我的將士無端送命,你讓我這做主將的如何忍心。說著,心中一酸,眼淚都落了下來。

周圍將官士卒都知道曹仲宗算是一員愛兵如子的將軍,平時較為體貼士卒,這番話說的有情有理。

誰知,陳子雲仍舊不肯通融讓步,大聲說:不行。

曹仲宗身邊的將領都恨恨地看著他,有的人手握長劍,已經有殺他之心。

陳子雲眼睛盯著曹仲宗,直視著他,說:你身為主將,不思如何殺敵破敵,總想安全南歸,是否有負皇上重托?將軍不免陣上亡,主將貪生怕死,部屬才會苟且偷生,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曹仲宗也不示弱,他今天已經和眾將商議好了,事先也和元法僧打好招呼,必在黃昏後把兵馬都撤出城去,星夜趕往建康。哪怕和陳子雲翻臉也在所不惜,陳子雲畢竟隻是個監軍,且不顧形勢變化,死等皇上旨意,如果殺了他,皇上也不至於殺盡南歸所有將士。自己的表妹已經被皇上納為貴妃,到時自能幫自己說話。

所以,想到這裏,他心一橫,說:作為主將,我已經好言相勸,是進是退,由我一人作主,閑雜人等速速離開軍營,否則軍法從事,本將軍不會心慈手軟。說著,撥出長劍,後麵數名將領紛紛效仿他,撥出劍來,一時之間,大營帳外劍撥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