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世事難料,他剛剛想好的計劃就被打亂了。元法僧和曹仲宗二人遣人急傳他入宮。
一個更壞的消息由快馬傳來。
原來,元法僧為了和北魏抗衡,自己又不願將多年的積蓄都拿出來以供軍需,所以,今年在他所轄的七郡二十四縣多征了三成稅賦。
徐州地麵臨江靠海,相對富庶,百姓日子還算過的去,但加了三成稅賦,門閥士族們就不願意了。單加在百姓身上,無異於是竭澤而漁,那麼這些錢糧大多要靠這些富家族戶來承擔,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其中有一個人叫元顯和,是北魏徐州安東府長史,長史的官不大,是個閑職,就是這個閑職,也是元法僧給的,因為元法僧是他叔祖,兩家淵源很深。但他家是當地望族,家中田多人廣。元顯和也是個精明的人,對於是否起兵,並相助哪一方也是考慮了很久的。如今他看元法僧加征賦稅,朝廷又圍城攻打,估計勝利的天平遲早傾向於朝廷這邊,所以最終決定打著朝廷的旗號征討元法僧。
由於家中錢糧甚多,平時本又有帶甲人一千人,所以他聯係富戶招兵買馬,很快就聚集了一萬人馬,準備北上參與討伐元法僧。
聽到這個消息,陳子雲真有些百思不解,這個人,如果元法僧早些用點心思,是完全可以爭取過來的,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怎麼就成了敵人?這都是他不懂得如果理財理政的結果,這樣一來可把大家害慘了。
元顯和起兵,把南歸的道路徹底切斷。陳子雲想讓家眷離開是非之地的想法,都無法實現。
討論方略時,曹仲宗比起元略要強很多,他建議從東麵突破魏軍大營,從海上回南朝。
想法沒錯,北魏三麵圍城,分兵建成十八座營壘(西邊被陳子雲奪了一座),西七,北八座,東麵卻隻有兩座,最易突破。但大船缺少,能南回之人,必隻有千餘人,其餘大部分人都將戰死或被魏軍俘獲。
就連元法僧也不同意這個方案。元法僧的意思是元顯和隻是個書生,臨時湊起萬把人來,不難擊破,不如先攻下他來,南退之路也就有了。
但曹仲宗說:如分兵南下,必要速戰速決,最少需要三萬人,萬一魏軍乘虛來攻怎麼辦。如果能盡快拿下元顯和還好辦,如果時間一久,雙方打成膠著狀態,這邊恐怕城池難保,何況豫章郡王在敵軍營中,他的號召力也是有的,我軍軍心也不穩,到時候,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那誰又能在短時間內用少量兵馬去擊退元顯和呢?
大家的目光都注視著陳子雲,他兩次以少勝多,且耗時極少,如果突襲元顯和部,非他莫屬。
可他們哪裏知道,皇上有旨,非萬不得已,陳子雲隻做監軍,不領兵打仗。前兩次大勝之下,皇上並未獎賞來信反而多有責怪之意,其他人尚不得知,但陳子雲卻是心中有苦難述。
聖意難違,何況帝心莫測,每一件事的安排你很難猜透他的真實想法。
元略兩萬兵馬全部折損,皇上並無怪罪,隻讓他回到建康城養老,陳子雲已經估計到是皇上認為他所率領的北魏兵馬在江南始終是個威脅,這次不過是借故鏟除掉而已。
至於蕭綜入魏營,皇上難道事先一點都不知曉?還是皇上早就對他產生疑慮,讓他自我暴露,如果投敵,則去了心腹大患,如果忠心拓疆開域,那以後還可重用。他極有可能在試探印證自己早有的猜測?還是根本就想讓這種事發生?近來的事,著實詭異,且疑點重重,陳子雲不得不反複思量。但目前局麵越發惡劣。如果再拖下去家眷的安全真的就難以保證。
還是元法僧先說了話:子雲,守城的事交給我和曹將軍,元顯和那裏就隻能勞煩你了。我全家性命都拜托你手,還望你記在當年我們倆飲茶立誓之言,勿要推辭,再幫老朽一把。
曹仲宗也勸說:現在敵勢浩大,守城亦也艱難,但陳監軍放心,你一日不回,我定在彭城,絕無離開之理。
既然宋王和主將都如此說了,陳子雲也不好推辭,何況他也要為何氏她們著想,不能置她們於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