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相繼稱帝(2 / 2)

原來,蕭衍登基之時也曾大加封賞。因沈約、範雲等人也鞍前馬後,搖旗呐喊,出謀劃策,均有升賞。

蕭衍最初的想法,是讓陳子雲任在原職基礎上先升一級,然後再徐圖升遷,免得有人閑話,說皇上任用親信。陳子雲卻早有打算,無論蕭帝軟硬兼施恩威並重,他都拒絕做官,甚至把原來太子主簿和詹事丞的官職都辭去了。

其實陳子雲心裏清清楚楚,蕭衍稱帝自己可以說是立了頭功,但從古到今,哪個皇帝需要功臣?不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如果低調些還好,如稍有不慎,被人進些讒言,就會大禍臨頭。

當時,蕭衍聽說他不肯接受官職,還辭去本職,大怒,讓他立即來見。陳子雲心裏也不害怕,這是他早就料到的,他對蕭衍說:皇上,臣本就您府上的清客門人,現在依然還是。朝廷之上,人才濟濟,皇上又年富力強,國家又太平無事。臣應該還是和以前一樣,做好自己的本份,就是陪皇上下棋,或吟詩作畫!臣以為,這比擔當任何職務都要重要。這樣一來,今後皇上在忙完公事後,就能換換思路,能得很好的休息。皇上精力充沛才是國家之福啊,所以說,現在朝中沒有哪份差事比這個更重要的。當然,我也承諾,如果有一天,國家真的需要我出力,我絕不會袖手旁觀。皇上有什麼事情需要谘詢,我也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果我有了官職,就要從官員的角度去考慮,說的話還未必合了皇上的心意。

蕭衍聽了他一番長篇大論,仔細想想還真是有道理。所以,就同意陳子雲辭去官職。隻在朝政結束後,每日進宮陪自己鬆散一下。

但陳子雲淡泊明誌,從蕭府清客做到皇上智囊,立下這麼大的功勞,居然辭官不做。蕭衍嘴上不說,私下卻極為感概,幾次都讓左右要以他為楷模。

為了表彰他,蕭衍賜給他一座大宅,又常賞賜財物。陳子雲此時正式納了吳歌為妾室,加上幾個服侍的人,平時花費也用不了多少。皇上給的錢根本花不掉,他托人給彭城何氏帶去一部分,剩下的錢,全部交給蕭關,讓他補到耿仲的精兵訓練場裏去了。

蕭衍聽了耿仲和蕭關的回報,更是感歎不已,認為陳子雲是個一心為著大梁國,為自己打算的心腹忠臣。

其實這其中陳子雲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就比如那日回府,吳歌說:聽說皇上屢屢要升相公的官,相公都推辭了,這是何故。

陳子雲麵色冷峻地說:伴君如伴虎,我陪皇上下棋吟詩作畫是可以的,但如果為官,就要對朝政負責,難免會跟皇上意見不合,或出現差錯。你看,沈約、範雲連謝眺這樣的人都是熱衷當官的,特別是沈約,在蕭鸞稱帝時就沒有吸取教訓,這回雖官複原職,但我看危矣。

他那天親眼看到,沈約因為實行新稅製的方案出現錯誤,在眾臣麵前被蕭衍罵得狗血淋頭。聽說回家後就一病不起。陳子雲想,如果他現在借病退出朝政,算他是激流勇退之舉,如果他仍一心想往上爬,遲早會搭上條命。

果不其然,過了三天,沈約病未好,就勉強到衙府辦差,又小有失誤。蕭衍下旨痛斥一番,令免去沈約所有本職,回府反省,等候處理。沈約又氣又急,兩日後病亡身故。

陳子雲心裏想,如果我姓蕭,或許還行,如果不是,最好在大梁國不要為官。因為朝中大官都是蕭衍親屬,其他人想封王封候入列三公根本不可能。就算範雲聰明點,眼看形勢不妙,忙將侍中一職辭了,告老還鄉,還得了些賞賜,總算有個善終。

可是,事與願違,有的人想當官就是當不了,有的人不想當官,皇上偏就讓你當,躲都躲不了。陳子雲就是這樣,但這回真的和他有關係。

就在蕭衍稱帝後不久,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也按捺不住了。他想你南朝誰掌權,誰兵力多誰就當皇帝。你蕭衍事先和我又有約定,能互相派兵救助。現在你做了大梁國皇帝,那我也得弄個皇帝做做過過癮吧。於是他扯旗放炮,也稱帝了,他自稱宋國,年號天啟,定都彭城。

同樣是稱帝,元法僧的選擇明顯是錯誤的,因為稱帝後直接就麵臨了一場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