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各有所圖(2 / 2)

蕭衍沉吟後說:之郎說的有理,就這樣辦。還有我安排你的事,做的如何了。

原來,兩人早就商議,要有實力就得先有財力,所以,蕭衍聽從陳子雲建議,傾其所有田產錢財,在建康都城大做買賣。

陳子雲手握重金,全都開了錢莊與當鋪,這兩樣生意,一是財源廣進,牢靠安全,二是隨時可以承兌現銀,以備不時之需。

蕭衍此時職務當管城內稅收,從中假公濟私,說穿了,就是官商勾結,擠兌他人生意,擴張自家門店,賺取的利潤更是豐厚無比。陳子雲暗暗算計一下,如果不想謀圖大事,幾年生意做下來,回到故裏買個宅院,這些錢一家人能花到500年。

蕭衍命人將儲備銀兩大部悄然運回鄉裏,蕭衍聽從陳子雲之計,已在鄉裏用這些錢,招募了三千多人。

陳子雲說:兵不在多在於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所以再無需增加人手,圖耗錢糧。近日我就回鄉,稍加訓練,這三千兵馬必能以一當十。

蕭衍深以為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陳子雲提出這個要求,一是因為他認為在此亂世之中,訓練一支精兵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以他的水平完成可以打造一支與眾不同戰無不勝的鐵軍出來。二是給皇後何婧英纏得有些受不了,她根本是毫無顧忌,隔三差五就來尋自己歡愉一陣。陳子雲也貪其美色,但想色字頭上一把刀,如果總是不懂得收斂,遲早被人發覺,到時恐怕連蕭衍都幫不了自己。這次去練兵也有躲著皇後的意思。

楊梅山附近,三千武士分為數隊,正在操練之中。

陳子雲對冷兵器時期尚無實戰經驗,但他看過不少中世紀的影片,中國古代兵法戰法也熟悉掌握,又有新軍事理論支持。所以,他認為在財力有保障的情況下,打造一支人數少而精的特戰部隊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蕭府仆人耿仲原來就是上陣的士卒,從伍長、什長做到四百人的隊長,很有實戰經驗。陳子雲讓他和自己一起去訓練新軍,新軍分為五隊,陳子雲任命他擔任總隊長。。

首先是兵器,那時多用長戟,陳子雲進行了改良。長戟打造複雜,容易損壞,頭重腳輕,殺傷力強,但過於笨重。他一律改成長槍,但尺寸比長戟長出兩尺,這樣一來,對陣時,比對方占了優勢,同時可以減少精鐵用量,另打造六尺寸長的標槍。

二是弓箭,那時多用長弓,如果想射到100米開外,必須用長強弓,像陳子雲這樣的人根本連弓弦都拉不開的。陳子雲找了幾個做弓箭的師傅,親自畫圖,教他們改良的方法,做成後世蒙古人用的組合式弓,幾經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一個普通士兵就可以用一把短弓把箭射到150米開外,像耿仲這樣有過實戰的武士,更可以射到200米的距離。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事,弓箭的射程將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和士兵的傷亡率。

三是投石機,南朝也有類似中世紀的投石機和攻城機,但都是就地取材,費工費時,而且極為笨重。陳子雲和幾個工匠一起商議,利用現代組合家具的原理,製作出輕便的投石機,可拆卸下來放在一輛馬車上,組裝起來不過一個時辰時間。

四是馬匹,古時打仗騎兵才是主力,這樣機動力量才強,而南人乘舟北人騎馬,南朝的騎兵不占優勢,陳子雲通過皇後關係,花重金從北魏買來三千匹駿馬,並讓耿仲等人日夜教習。

五是盔甲,那時重甲大多用鐵製,輕則60斤,重則80斤,行軍打仗負重過多,且有了陳子雲新製的弓箭,射穿這些鐵皮並非難事。陳子雲讓人全部換成牛皮製具,試驗下來,雖然價格昂貴,但效果更好。

錢不是問題,蕭衍對陳子雲做事的進程也是了如指掌,隻要有利於今後的大業,多花點錢沒關係。

其餘暫時不述,隻是耿仲等人對他交待的事務,有些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之感,有些則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陳子雲說:你們照辦就是,日後上了戰場,自然就會明白。

還沒有結束新軍的訓練,蕭衍派墨根親自快馬趕來,讓陳子雲接報後立即回京,看來都城又有大變,陳子雲臨行前對耿仲說:訓練三項就可以了,一個是紀律,一個是體能,一個是技能。但紀律放在首位,凡不聽命令者,立斬。當然達不到體能要求的人也是不能要的,他定下一個標準,讓耿仲按標準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