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暴施與受,碎片靈魂的苦痛(1 / 3)

家暴施與受,碎片靈魂的苦痛

慧眼·天下

《莫愁·智慧女性》語彙新解——碎片靈魂的苦痛

家庭暴力,這個詞我們如此熟悉。

不僅有百度的標準定義,更有政府機構、社會團體等近年來在各種線上媒體、線下活動中的宣傳。

可麵對美國注冊藝術治療師黃凱嫈,我說起“家庭暴力”時,她卻告訴我,在工作中,她和夥伴們極少提這個詞。

實際上,她一直做的都是關於家暴的工作。讀碩士時,她就進入紐約一家專門處理華人家暴問題的心理服務中心,實踐體驗;之後來南京,開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她接觸了各種有家暴問題的家庭;再到去年,她承接了英國使館“同一屋簷下 相煎何太急”消解家庭暴力社會倡導藝術工作坊。

她的理由是:“當你全然看見一個人痛苦的生命狀態時,他或她是否挨了那一巴掌,是否遭受了那一次侮辱,都顯得不重要了。”

狹義地去理解家暴,隻會讓我們眼光受局限,會臉譜化問題,然後從中找出一個所謂邏輯,用簡單粗糙的方式去化解,那根本不能觸及問題核心。

暴力的爆發,往往是無力感的結果。

那份無力,來自恨意的經年積累。

恨,卻又是愛的近親。

恨涉及了一個痛苦的與愛分離的感覺。一個你對他沒有任何期望的人,你永遠不會恨他。

恨不是對愛的否定,卻是想奪回它的企圖。暴力常常也是。

不合邏輯的故事:向著愛努力,卻走向恨

他曾經是愛意滿滿的爸爸,盡全部所能地付出,13年後,他卻衝動地將女兒活活打死。

前不久,這位父親在南京被判無期徒刑。這是全國同類案件中判決最重的一例。

是什麼,讓他從愛走向暴力?

2003年7月,因感情發生嚴重問題,陳呂鍾和妻子協議離婚,他唯一的條件就是“女兒留給我撫養”。

難過於女兒曉曉不到1歲就沒了母愛,陳呂鍾格外溺愛她。他處處上心,連路過理發店,見師傅幫客人編小辮,也忍不住多看幾眼,琢磨著怎麼幫女兒編。

曉曉乖巧懂事,四五歲就會疊被子,上小學以後學會了洗衣服。10歲生日那天,曉曉摟著陳呂鍾的胳膊,“我倆同病相憐,聽說你5歲就沒了父親。我倆一定要好好生活,活得不比任何人差。”

對早熟的女兒,陳呂鍾基本有求必應。他與別人合夥做小生意,手頭挺寬裕。曉曉讀六年級時,有一次要請同學吃飯。陳呂鍾為了讓女兒有麵子,竟給了她一千多元錢。

遺憾的是,父女間的和諧沒維持多久。曉曉自讀初一開始,敏感多疑起來。陳呂鍾和她聊天,曉曉總不耐煩地敷衍幾句,陳呂鍾不知如何往下繼續。他以“女兒功課太多導致情緒急躁”等理論說服自己,還叮囑好友們“有事發短信喊我出去,少到我家來,以免影響曉曉做功課。”

初一上學期末,曉曉的成績在班上算中下遊。陳呂鍾急了,擔心憑自己的初中文化水平,不足以輔導曉曉,就請老師介紹一些課外補習班。曉曉得知,大發雷霆,埋怨他“真多事”。陳呂鍾蒙了,繼而迷茫:管也不是,不管更不是,該怎麼做家長?

他找一位老同事取經。老同事說:“我與兒子是朋友式的交往,兒子遇到事都願主動說,如此可以對症下藥。建議你多與曉曉交朋友。”

陳呂鍾便去了新華書店,抱回一堆家教方麵的書。平時看到演父女衝突的影視劇,他也多多留意,期待受到啟發。

曉曉上學坐公交車需要半小時。此時,陳呂鍾不做生意了,在離家不遠的飯店打工。為了讓女兒多睡十分鍾,他堅持天天騎電動車送女兒上學,每天下午,又風雨無阻地去接女兒。他多次在上班時間開溜,飯店老板勸說無效後,解聘了他。

陳呂鍾在紙條上抄下搜來的勵誌話語,“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幹而是誌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勞的意誌”,塞給女兒。曉曉很不領情,“這是誰沒事瞎扯?他成功了沒?是不是有意誌?”陳呂鍾急了,“爸爸希望你好,你怎麼一點好歹都不懂。”

一周後,陳呂鍾路過一所中學,見宣傳欄裏寫著:“要想與孩子交朋友,首先要創造與孩子的有效溝通。”陳呂鍾靈光一閃,“有效”很重要,他想了大半宿,覺得曉曉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不如早上和她跑跑步,一來上課有個好精神,二來多個機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