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孤獨星人——我來自孤獨星(1 / 3)

“孤獨”這個詞,不管怎麼說,都帶著濃濃的悲情色彩。無論是誰,似乎一提到孤獨,總是可悲的。如果你試著關起門窗暗無天日地待上一個禮拜,也許會稍稍了解孤獨的滋味。那種感覺就好像把自己扔進深淵裏,極力呼喊卻聽不到一絲應答。唯一有的,隻是自己的回聲。

孤獨不是孤立,有時候,身邊有人陪伴但內心依然孤獨,因為身體的依偎難以平複心靈的空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過著與他人完全隔離的生活卻能享受隱居的樂趣,而有一些人經常與人交往,被人圍著,卻感到孤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在我們身邊,出現了一群奇特的“孤獨星人”。從外表上看,他們與我們並無兩樣,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些地方又是那麼與眾不同……

【“特立獨行的孤獨星人”】

“遺世而獨立”——社會隔絕

當一個漂亮的、謎一般的小男孩踮著腳走到你身邊時,他的目光從你的身上移開。他手中拿的不是玩具,而是一根奇怪的、髒兮兮的、纏繞在一起的繩子,他會時不時地搓著這根繩子。當你關心他的時候,特別是當你的手碰到他的頭時,他會躲開你對他的接觸。他凝視著窗外,而不注意你和你周圍的東西。他似乎很孤單,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這就是孤獨星人,當地球人三五成群、熙熙攘攘、推杯換盞的時候,孤獨星人則永遠靜靜地站在一邊,漠然地忽略著這一切。

這種情況從孤獨星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曾經有個叫托馬斯的心理學家,研究出了“地球嬰兒”的三種氣質類型,它們分別是:

容易型

大多數的嬰兒屬於這一類型。這類嬰兒吃、喝、睡都很有規律,容易適應新環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俗稱“不認生”。他們常常興高采烈,非常愛玩,很配合父母的養育,比如給他們第一次洗澡時隻是睜大眼睛、皺皺眉頭,沒有驚叫,也不哭,甚至連打針時也比較安靜,不怎麼鬧騰。容易型的嬰兒這麼“乖”,所以更容易受到大人的關懷和喜愛。

困難型

這一類嬰兒比較少。他們是名副其實的“連哭帶鬧”地降臨到人世的,最突出的表現是愛發脾氣,經常大聲哭鬧,不易安撫,對新事物、新環境接受很慢。大人們需要費很大氣力才能“降伏”他們。比如,護士給他們穿衣服時,他們就大喊大叫,或用腳踢、用手推開護士。睡醒後他們就立刻哭,從深睡到大哭之間幾乎沒有過渡。每次喂奶對母親來說都是一場戰鬥。由於這種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較大的麻煩,在養育過程中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疏遠,所以需要成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

遲緩型

沒有容易型嬰兒的“喜不自禁”,也沒有困難型嬰兒的“大哭大鬧”,遲緩型的嬰兒常常是安靜地退縮,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他們對新事物、新變化、新刺激采取逃避的態度,“死開,離我遠點兒”。但在心情好的時候,他們也會像樹袋熊一樣,慢騰騰地挪近新事物,“圍觀”一下。

這樣來看,“孤獨星嬰兒”的氣質應該跟地球嬰兒的“遲緩型”最接近,卻又更冷漠、更疏離,不如我們就稱他為——

孤獨星的嬰兒

孤獨星嬰兒“目空一切”,幾乎不搭理任何人,包括他們的父母。跟地球嬰兒不同的是,孤獨星嬰兒不會對身邊的人報以微笑,或者低聲細語,或者主動和他們一起玩耍。甚至感到恐懼的時候,他們也不會依偎到父母懷裏。大多數地球嬰兒在身邊人愛憐地看著他們的時候,也喜歡望著對方,但是孤獨星嬰兒幾乎從不與對方做眼神交流。稍大一些,小孤獨星人也不喜歡跟其他小孩兒一起玩耍,而更願意自己玩自己的。

孤獨星人的這種“社會隔絕”的特點能讓他們屏蔽掉外界傳遞給他們的信息,然而這種屏蔽隻涉及人,孤獨星人對事物的關注和體驗跟“地球人”沒有任何差別,有時反而會更勝一籌。比如像小孤獨星人A這樣——

和很多孤獨星人一樣,A擁有巨大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能為她在混亂和騷動的“地球環境”中創造出一個平靜有序的世界,一片屬於她自己的天地。A可以坐在海邊用幾個小時堆沙子,任沙子從她的指尖滑落。她可以一粒一粒地觀察沙子,仿佛一個正在通過顯微鏡觀察事物的科學家。其他時間,A會慢慢審視她手指上的每條紋路,沿著其中一條觀察,仿佛它是地圖上的一條路……還有的時候,她會旋轉自己或者旋轉一枚硬幣,全神貫注到周圍的人仿佛都變成了透明的,即使是突然間的一聲巨響,也不能將她從自己的世界中驚醒。

不要以為孤獨星人對人冷漠就沒有情感的流露,他們會經常控製不了自己驟然間的衝動,尤其是當事情的發展不順時,他們就會暴怒,並難以捉摸。比如小“孤獨星人”B這樣:

正常的地球孩子用泥巴捏各種東西,而B則用自己的糞便,並且還把“成果”扔得滿屋都是。他把拚圖放到嘴裏嚼,還把紙漿吐到地板上。他脾氣暴躁,感到挫敗時會摔打手邊的任何東西,包括珍貴的花瓶和殘餘的糞便。他會不停地尖叫……

隨著小孤獨星人慢慢長大,成人後,他們“與世隔絕”的問題會更嚴重,周圍人對他們來說常常“形同虛設”。

這是一項比較孤獨星人和地球人看待社會交往的區別的實驗:

同時讓他們觀看一部電影。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地球人注意的是有社會意義的部分(用白線表示),視線停留在談話人的眼睛之間,還有背景人物身上;而孤獨星人關心的是電影場景中非社會性的方麵(用黃線表示),比如女演員的嘴和對麵男子的夾克衫。

這說明孤獨星人對社會場景不感興趣,因此並不享受與他人的社交關係,也沒有能力去發展這種關係。因此,孤獨星人不能理解人類社會關係中正常的慣例和禮節——他們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社交,比如買東西,對他們來說也是困難重重的。

有些孤獨星人,不像其他普通的孤獨星人那般躲避所有的社會接觸,進入一種極度孤獨的與世隔絕的狀態,而是會多多少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我們稱這樣的孤獨星人為“高功能孤獨星人”。

但是,高功能孤獨星人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也是不成熟的,對友誼的理解存在問題。

比如,小高功能孤獨星人喜歡與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一起玩兒,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交友形式。曾有個小高功能孤獨星人告訴他的媽媽,他在學校午休時間都會與某位固定的朋友見麵。他媽媽後來發現,他所謂的“朋友”其實是學校的勤雜工,每天中午孩子都要去幫助勤雜工做些事情。

還有一位高功能孤獨星人說道:“我從童年、青少年一直到成人階段,很少能和同齡孩子和睦相處,我喜歡和老年人待在一起,或許是因為他們通常比較溫和安靜,比較有耐心聆聽小孩子講的一些特殊話題,並且主動發起對話。”

社交有問題的高功能孤獨星人分不清友誼的界限,所以回答不上來類似下麵的問題:

誰是你的朋友?

為什麼他是你的朋友?

平常你是怎樣交朋友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朋友?

你需要怎麼做才能成為他人的好朋友?

……

對於他們來說,隻要是對他們態度友好的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被當作朋友。而且他們認為朋友就應該像是一台永不發生故障的機器,所以如果你某一天有事沒辦法陪他們玩,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不聰明那麼多,隻聰明一點點”——智力發育遲滯】

小亞在3歲時被別人收養,他的親生母親在懷他的時候酗酒成性,在小亞出生後不久便死於酒精中毒。小亞早產了差不多7周,體重低於正常水平,在被收養前遭受過虐待,而且營養不良。3歲時他的身高低於同齡兒童平均水平,不會使用馬桶,隻會說約20個詞。他被確診為輕度的智力發育遲滯。他的養父希望小亞在積極的環境下能夠康複。

然而4歲時,小亞依然需要使用尿布,體重隻有24斤。他很難記住其他人的名字,而且過分活躍,一個人的時候會有節奏地將身體搖來晃去。這一年,他遭受了第一次嚴重的痙攣發作,昏迷了幾天,而且看起來無藥可救。

上學以後,小亞不會計算,不能識別顏色和係鞋帶。他注意力不集中,連簡單的指令也難以執行。盡管他的老師都非常盡力,但在完成小學學業後他仍然不會加減運算,不會辨別自己的家庭住址。他的智商隻有65分左右。

小亞20歲時搬到了一個專門監護智障病人的療養中心,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於自己收集的毛絨玩具、紙質娃娃、報紙上的卡通畫、家族照片和以前的生日卡片。23歲時,小亞死於交通意外。

下麵這個是測試智力的評分標準:

140分以上 —— 天才

120~140分 —— 最優秀

100~120分 ——  優秀

90~100分 —— 常才

80~90分 —— 次正常

70~80分 —— 臨界正常

70分為智商及格線

60~70分 —— 輕度智力遲滯

50~60分 —— 中度智力遲滯

20~25分 —— 重度智力遲滯

20分以下 —— 極重度智力遲滯

凡是智商低於70分的,都是智力發育遲滯。小亞的智商在65左右,所以他被診斷為輕度智力遲滯。而大約有75%~90%的孤獨星人的智商都低於70。但同樣是智力發育遲滯,孤獨星人和地球人還是有區別的:智力測試通常包括測試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等,孤獨星人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要比在語言能力上好得多,而地球人則在所有測試上都表現得差不多。

那麼,為什麼孤獨星人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比在語言能力上要好得多呢?這就是我們下麵要說的——

“說都不會話了”——語言缺陷

超過一半的孤獨星人根本就不說話。

而說話的孤獨星人則會發出類似咿呀學語的聲音、嘀咕聲、尖叫聲……有時還會毫無目的地重複歌曲、電視劇的片段,以及看到或聽到的對話片段。比如在電影《雨人》中,“雨人”總是重複說著小時候看到的一本書中的內容:“誰是第一棒……誰是第一棒,誰是第一壘上的誰便是第一棒……我問你誰在第一壘?那是那家夥的名字……誰?那個一壘手……誰在一壘上?誰在一壘上?”甚至有的孤獨星人能僅憑記憶演出一整部電視劇,而且使盡渾身解數,用盡自己的聲音、手勢、掌聲做全天候“循環播放”。

一些孤獨星人在表述的時候使用的人稱很奇怪,他們會用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她)來指代自己(我)。還有的說話方式會太過於“正式”。比如孩子想知道母親是否在家,通常會這樣問:“媽咪在家嗎?”用這種非常口語化和隨意的方式。而小孤獨星人卻說:“請問,X女士現在是否在家中?”

而且孤獨星人說話沒有語調,像是沒有情感的機器人。我們都知道在一句話中加重不同字的語氣時,表達出的意思會不一樣。比如像下麵這樣: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是別人說的)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我的確沒有說)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不過我暗示了)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其他人偷的)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肯定對我的錢做了什麼)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其他人的錢)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的東西)

而對孤獨星人而言,他們做不到“抑揚頓挫”的表達,也理解不了這樣的表達。如果要他們來說這句話,則永遠都是沒有聲調、沒有感情的“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

從根本上說,孤獨星人不會進行“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式的對話,而且他們也不會圍繞著某個主題進行交流。

【“規矩不能破”——刻板行為】

“雨人”要求星期一早上必須吃比薩,在規定的時間觀看《人民法庭》節目的錄影帶。有的小孤獨星人的玩具必須被放在同一個架子中的同一個地方,早餐必須按一種不變的順序進行,先吃雞蛋,再喝果汁,接著吃烤麵包。

這種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步驟做規定的事,就是孤獨星人典型的“儀式性行為”!

孤獨星人很難接受新的事物,如果事情沒有按照順序完成,或者遺漏了哪個步驟,他們就會感到惶恐,末日將至,從而大發雷霆。例如去學校的途中,母親在銀行門口停下來,小孤獨星人也會為此勃然大怒,因為他的媽媽“不走尋常路”。

除此之外,孤獨星人還有特別的“戀舊情結”,他們會重複不停地做同一個動作,比如旋轉、踮腳、擊掌、搖晃……在電影《雨人》中,111分鍾的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雨人”像木馬一樣邁開步子前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有的孤獨星人還會通過重複這些動作來“自殘”,撞頭和咬手是最常見的,他們不停拉扯頭發和啃咬指尖,直至血流如注。

小孤獨星人也有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撕紙、玩玩具車和娃娃。但是他們跟小地球人玩遊戲的方式不同,他們隻關注玩具的一部分。比如他們對車的輪子感興趣,而不是對車的整體感興趣;他們不會用兩個洋娃娃玩“過家家”的遊戲,而是將洋娃娃的胳膊卸下來在手中拋來拋去……

同樣一件事,對於地球人來說,是先整合信息,抓住要點,但通常會漏掉細節;而對孤獨星人來說,他們更注重處理細節而忽略整體,比如像下麵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