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利炸藥誕生
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歐洲正處於工業大發展的前夜。
蒸汽機的發明,從動力上解決了這種工業大發展的技術前提,但是工業所需要的燃料和原料,如煤炭和各種礦石,以及為工業服務的運輸業,如修隧道、清理河道,這些都迫切要求高效的炸藥。
眾所周知,傳統的黑色火藥,即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自從公元7-8世紀中國隋唐時期發明以來,後經阿拉伯傳人歐洲,英法等國在14世紀中葉才開始應用,直到19世紀。
黑色火藥的威力較小,又不易引燃導爆,遠遠滿足不了工業發展的需要。
於是,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爆破動力。
1855年還是在聖彼得堡的時候。一天,聖彼得堡大學的兩位教授前來拜訪諾貝爾工廠。
一位是諾貝爾以前的家庭教師,著名的化學家尼古拉·齊寧博士,另一位是藥學家尤裏·特拉普博士。
他們帶來了一小瓶黏稠的油狀物質,並告訴諾貝爾父子說,這就是爆炸力極強的硝化甘油。
他們接著說道:
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雷羅在1847年發明的。當時,在實驗過程中,索布雷羅的實驗室全部被炸毀,他的臉部也受了重傷。此後,他便停止了實驗。因為對硝化甘油的恐懼,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它。
說完這段發明經過後,津寧博士拿起小瓶,往鐵板上倒了一小滴硝化甘油。他用火點了一下,硝化甘油便“呼”的一聲,燃燒了起來。
然後又往鐵板上倒了一滴,用鐵錘輕輕地砸了一下,在這一瞬間,隻聽得“啪啪”幾聲,引起了猛烈的爆炸。
從此以後,諾貝爾便和硝化甘油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他後來所有與炸藥有關的重大發明,都是以硝化甘油為基礎的。
諾貝爾發跡後,為了感謝硝化甘油的發明者索布雷羅,曾經以優厚的薪金聘請他為瑞士和意大利諾貝爾工廠的顧問,直到他去世為止。
1888年索布雷羅逝世的時候,諾貝爾還在索布雷羅的故鄉意大利阿維葛利阿納的諾貝爾工廠中,豎立了一座索布雷羅的半身塑像。
硝化甘油,是將無水甘油摻入到濃硝酸與濃硫酸的冷卻混合物中製得的。
至於它的化學構成,無論是發明者本人,還是同時代的化學家,都不完全清楚。隻是在後來,有人將它的分子式定為C(下標3)H(下標5)O(下標3)(NO(下標2))(下標3)。
另一方麵,它又被製成片劑,稱作三硝酸甘油酯,通過舌下給藥,用於治療心絞痛急性發作。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自從1859年離開聖彼得堡,回到瑞典後,他便在斯德哥爾摩市郊的海倫涅堡,建立了一個小型實驗室,打算研究硝化甘油。
由於缺乏實驗所需的資金,父親不得不讓當時還在聖彼得堡的諾貝爾,再一次去巴黎設法貸款。
1861年,諾貝爾來到巴黎,終於得到了法國“動產信貸總協會”提供的一筆10萬法郎的貸款。
第二年,伊曼紐爾按照索布雷羅的方法,生產了硝化甘油。然後,他在黑色火藥中摻人10%的硝化甘油,從而產生了一種威力很大的新式炸藥,他把它稱作“強力炸藥”。
但是,他的“強力炸藥”實驗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這種炸藥很容易自發爆炸,很難對它的引爆進行控製。
此時的伊曼紐爾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愈來愈感覺到體力不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兩個大兒子都已經結婚,有了家室。而能夠立刻回到瑞典來幫忙的,也隻有阿爾弗雷德了。
1863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告別了他生活了21年的第二故鄉--聖彼得堡,躊躇滿誌地回到了瑞典。
諾貝爾同樣注意到了硝化甘油。
不過,他的思路同他父親有所不同。他父親的想法,仍然是把原來低效的黑色火藥作為爆炸物的主體,而把硝化甘油僅僅看作為引爆的輔助因子。
諾貝爾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不知不覺,實驗已經做了50次。
風險與成功並存,幸福與災禍交織。
終於有一天,“轟”然一聲巨響,恰似天崩地裂,實驗室內外,濃煙滾滾,屋裏一片狼藉,櫃子、書架、桌台,全被拋得遠遠的。
許多人聞聲趕來,驚慌地叫喊:“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
可是,不一會兒,諾貝爾從煙霧彌漫的瓦礫堆中爬了出來。他滿身灰塵,鮮血淋漓。大家都在擔心他的傷勢,要他去住院。他一躍而起,用血汙的手拍拍破碎的工作服,高興得熱淚盈眶,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這就是他在1863年完成的第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即所謂的“諾貝爾專利炸藥”。
根據1864年和1865年登記的專利權表明,這種炸藥的最初組成方式是這樣的:
液態硝化甘油裝在一個金屬管或其他密閉的筒狀物內。在這種密閉容器內,放進一個裝有黑色火藥的小木管,再從小木管的蓋子上塞入一根導火線。點燃導火線,使小木管內的黑色火藥爆炸,最後引爆整個炸藥。
以後,諾貝爾又對這種炸藥做過多次改進,並且在1865年,用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藥引爆,這就是後來一直沿用的雷管。
差不多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引爆原理”,為此後研究其他各種炸藥的爆炸特性,奠定了可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