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西征(3)(2 / 3)

為了保衛首都,花刺子模沙摩訶末派了十一萬人駐守撒麻耳幹,其中六萬是突厥人,由算端宮中的大臣、權貴率領,其首領是禿孩汗(塔海汗),他是禿兒罕哈敦的弟弟;五萬是大食人(這是突厥人對伊朗人的稱呼,不是指阿拉伯人)。這些人都是算端精選的英雄,是當時的精銳之師。另外,還配備了二十頭軀幹健全,貌似凶神的大象,這大象扭彎圓柱,和蛇作耍,披著五顏六色的鐵甲,企圖以此“作為國王的馬步兵在戰場上的防護,好使他們不在進攻和襲擊中回頭。除此之外,城中還有無法計數的城民。他們與守軍一起加固城防,為了支持戰爭,摩訶末還下令預征了三年的賦稅。”

從一個城市的防守來看,撒麻耳幹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兵多將廣。但從整個戰略部署和抗戰的決心來看,摩訶末卻犯了致命的錯誤。花刺子模政出多門,母後、諸子及諸將分地而治,再加上花剌子模母族的將領殺人越貨,搶劫商隊,處於理虧的一麵,其他不少將領並不願為此賣力作戰。盡管也曾有人向摩訶末建議,集中全國主力於錫爾河沿岸,以逸待勞,與蒙古軍決戰,但摩訶末卻不敢集中全國軍隊進行野戰。尤其是當他在邊疆地帶與蒙古軍親自較量之後,他親眼看到敵人的強大威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摩訶末采取了分兵把守城堡的戰略方針,任憑各個城市各自為戰。這種消極防禦的方針使蒙古軍可以對各個城市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摩訶末一開始就擺出了一副被動挨打的架勢。在蒙古軍進攻撒麻耳幹之前,摩訶末就喪失了勝利的信心,有一天他去巡視撒麻耳幹改修城壕的工地,見壕與河水相接,他卻以為毫無用處,說:“前來進攻我們的軍隊,隻要每個人扔下自己的鞭子,這條壕溝一下子就被填平了!”他這種長敵人誌氣,滅自已威風的言談自然會影響軍民的情緒,當蒙古軍進入河中地區的消息傳到撒麻耳幹後,摩訶末竟變得六神無主,坐臥不安,內心充滿了混亂和疑懼。他不是率領軍民堅守首都,而是慌慌張張地離開撒麻耳幹,帶領一部分軍隊逃跑了。國王帶頭逃跑,軍心自然動搖。戰鬥還沒有開始,撒麻耳幹的命運已經基本確定了。

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摩訶末一路逃跑,還一路散布失敗主義情緒。不管走到哪裏,他到處都說:“你們自謀活命之計吧,蒙古軍隊是無法抵抗的!”他派人到花刺子模(指玉龍傑赤城)去讓他的嬪妃和母親禿兒罕哈敦前來。他不管走到哪裏,都要問一問每個大臣,有什麼辦法能對這次災難有所幫助?每時每刻都有傳播到城中的可怕消息傳來,事情越來越亂。摩訶末及其大臣都一籌莫展。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軍隊的最高統帥,摩訶末不是身先士卒、堅決抗戰,而是畏敵如虎、帶頭逃跑;不是鼓舞軍民奮起抵抗,而是號召人們各奔前程,乃至屈膝投降。這種怯懦的行為、失敗主義的論調怎能不大大影響各地軍民呢?

與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相反,成吉思汗則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並在戰術上采取了穩紮穩打、力求必勝的措施。當成吉思汗進抵訛答剌時,關於撒麻耳幹守軍眾多,城堡不可攻破的消息早已傳遍四方。大家都認為,將撒麻耳幹城攻下來需要好多年,因為這是怎麼樣的一座城堡呀!成吉思汗預先估計到這個情況,認為首先必須將四周地區掃清。因此,他先向不花刺進軍,占領了那裏,從不花剌將哈沙兒隊全部驅到了撒麻耳幹。在沿途所過的地方,他絲毫沒有侵擾向他屈服的城市,至於撒裏普勒、答不思等進行抵抗的城市,則留下軍隊進行圍攻。當他到達撒麻耳幹時,被派到訛答剌及其他地區的皇子與異密們已結束了那些地方的戰事,帶著從攻占的城市驅來的哈沙兒隊來到了。成吉思汗利用幾個月時間成功地實現了剪其羽翼、掃清外圍的戰略目的,不僅集中了蒙軍的全部兵力,而且利用了花剌子模的人力、物力成功地采用了“因糧於敵”、“借兵於敵”的策略方針。各地的俘虜所組成的軍隊,每隊十人,一隊打著一麵旗幟,諸隊來到城下,戰旗鋪天蓋地,人馬如潮如海,其人數超過沙粒和雨滴。他們把城池團團包圍,故意讓撒麻耳幹守軍看到蒙古軍人多馬壯,起到了一個先聲奪人的威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