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年,成吉思汗為了弄清金國在黃河以南的實力,以軍事威懾迫使金廷早日崩潰,特派三摸合拔都率蒙古精騎萬餘,由西夏出發南下,繞過潼關,遠程奔襲金國新都南京。兵至京郊杏花營(今開封西20裏),適遇金援軍趕到,交戰不利,三摸合拔都率軍西克潼關、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等地,旋東進再至南京城下,發現金新都屯有重兵,勢難驟破,遂北渡黃河而返。此次武裝襲擾活動,使成吉思汗明白了金國確實還有力量。欲在短期內滅金是不可能的事。加上西域鬧事,於是決定轉移戰略主攻方向,隻留少量兵力在金國,而抽調主力準備西征(蒙古軍西征,見第四章)。
1217年初,蒙古軍主力陸續撤離金境。金軍乘機陸續收複黃河以北除中都(今北京)、北京(今昭烏達盟寧城)等幾個戰略要地外的廣大地區;有些地區則被地主武裝所控製。成吉思汗聽到這些消息後,憂心忡忡,欲物色一位能代他在金國境內維持局麵的統帥。誰能擔此大任?他想到的最佳人選是木華黎。
木華黎,是成吉思汗麾下一員出類拔萃的大將,從蒙古草原到中原戰場,他作為成吉思汗的參謀長,輔佐大汗運籌全局,或獨率一軍征戰,均立戰功,被譽為蒙古四傑之一,位在諸將之上。他與大汗的關係,正如成吉思汗所說,“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一樣。
1217年秋,成吉思汗把指揮攻金戰爭的大權授予木華黎。詔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統帥在金境內的蒙古及其他別部、契丹、蕃、漢諸軍,共約1.3萬人。授權他凡一切攻金事宜,不須請示報告,皆可自行決策處理。為了讓木華黎有充分的指揮、生殺大權,還特地賜他九旃大旗——類似封建帝王的尚方寶劍,並告諭諸將:“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最後,成吉思汗又對木華黎說:“為了西征,主力軍都隨我去了,隻給你留下很少兵馬,你可招集各地豪傑,以為己用,具體辦法由你自己去定吧。”
按理說,大汗給木華黎隻留下1.3萬兵馬,以如此之少的部隊,在長城內外、黃河流域的廣闊戰場上作戰,不用說是打敗金軍,恐怕連支撐局麵也是極不容易的。然而,智勇雙全的木華黎,既能深刻理解成吉思汗的戰略意圖,又能顧全大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辱使命。他深感有大汗的授權,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再強大的敵軍也能戰勝。
事實果真不出成吉思汗所料,不幾年木華黎在金國地麵便開創了新局麵。1220年,木華黎略定遼西、河北、山西、山東等地。1221年,木華黎引軍西渡黃河,奪取陝北、關中、晉南等地。他的主要訣竅是繼承和發展成吉思汗的戰略戰術,充分利用金國境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招納和重用了60多個漢族、契丹族等地主武裝首領以及反金的農民武裝首領,來為蒙古爭城奪地,瓦解敵軍,壯大自己。其中有河北清樂軍(又稱黑軍)首領史秉直的兒子史天倪、史天澤,有河北地方武裝首領、金中都留守、行元帥事張柔,有北京契丹軍首領寅答虎、吾也而,有興中府(今遼寧朝陽)土豪、兵器製造專家石天應,有金邢州(今河北邢台)節度使武貴,有南宋濟南治中嚴實,南宋漣水(今屬江蘇)忠義軍統轄石珪,南宋京東安撫使張琳,有遼東川州宗族首領劉世英、劉德仁弟兄,有金萬戶王玉,金將小史李幫瑞(後為木華黎至宋大使)等人。
在此期間,木華黎由於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認真采納漢將的建策,改變蒙古的屠城政策和奪地不守的“行國”慣例,不嗜殺,禁剽掠,釋放反複者,注意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注意占領地區的治理,鞏固了後方基地。
1223年,木華黎病逝聞喜(今屬山西)軍中。成吉思汗聞報,無比悲痛,詔令木華黎之子孛魯(時年27歲)襲職,繼續指揮攻金。孛魯繼承父誌,於1227年迫降山東義軍首領李金,授以山東淮南楚州行省,此舉使許多州縣聞風歸附,把蒙古勢力延伸到淮河中下遊一帶。
在木華黎父子指揮下,蒙古軍已穩固地控製了舊黃河以北廣大地區。金國皇帝退守河南,以重兵屯駐潼關附近,沿黃河2000餘裏,分為四段派幾十萬大軍堅守,形成蒙、金隔黃河對峙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