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來源成猜測焦點 標準缺失暴行業隱患
頭版
作者:王月
“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比三聚氰胺毒20倍”……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稱,其購買的酒鬼酒在送檢中發現3種塑化劑成分明顯超標,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嚴重損害,甚至存在致命危險。當晚,中國酒業協會發表聲明表示,現在市麵上的白酒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劑,且早在去年6月就已獲知此消息。但在長達17個月的時間中,協會並未將相關情況公布於眾。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於“白酒含致癌物”、“越高檔的白酒越不能喝”的傳言四起,眾多知名品牌的白酒也被牽扯其中。酒廠澄清、協會辟謠、媒體質疑、官方檢測……塑化劑超標成為導火索,將中國白酒行業推向了食品安全的又一個風口浪尖,眾多疑問有待解開。
塑化劑引爆白酒危機
塑化劑(也叫增塑劑)原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製品中廣泛使用,也添加在橡膠、粘合劑、纖維素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軟性,特別能增加塑料產品的韌性、彈性。去年5月,台灣地區發生了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塑化劑汙染事件”,涉及產品從最初被曝光的飲料進而涵蓋到“吃的、喝的、用的、抹的”,近千種產品牽涉其中,導致那段時間老百姓談塑化劑色變。
這回再次引爆塑化劑事件的是11月19日“21世紀網”上一則《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報道。文中稱21世紀網將一瓶售價438元的酒鬼酒送往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報告顯示,酒中共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其中,酒鬼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為1.08毫克/千克。比照衛生部曾簽發的《衛生部辦公廳官員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以下簡稱“《衛辦監督函〔2011〕551號》”)中規定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毫克/千克,酒中的塑化劑超標達260%,已經威脅到人體安全。報道當日,酒鬼酒申請股票停牌。隨後,關於“茅台鎮也曾是塑化劑重災區”等消息也開始鋪天蓋地在網絡上流傳。
事發當晚,中國酒業協會發表聲明駁斥媒體“不負責任”,並表示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測定發現,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雖然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標準尚未製定,但全國白酒重點企業的產品,塑化劑含量指標均低於食品標準值。聲明透露,協會早在2011年6月就已經獲知白酒中含有塑化劑的信息,但並未公之於眾,僅“小範圍傳達”。之後,《生命時報》記者一直努力聯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及白酒分會負責人,但電話均無人接聽。
事件發生後,酒鬼酒也馬上做出回應:“白酒在發酵過程中絕對沒有人為添加塑化劑。”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早前曾做過塑化劑檢測,當時的批量抽檢中確實有一些含有塑化劑,但並未超過規定標準。酒鬼酒對於媒體送檢結果持保留態度,認為檢測機構不權威。隨後,檢測機構上海天祥在官方網站公布了相關資質證書及能力驗證證書,並稱經再次對送檢的剩餘樣品進行測試,鄰苯二甲酸酯確實超標。同一時間,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經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其中DBP最高檢出值為1.04毫克/千克。這就意味著,如果按照《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規定的DBP最大殘留量0.3毫克/千克計算,該檢測結果超出247%。
11月22日,白酒含塑化劑事件繼續升級。各方雖然紛紛發表聲明,卻始終缺少共識,這些問題都成了自說自話的“羅生門”。酒鬼酒股票連續停牌,其他白酒股也受到牽連繼續“跳水”。上海、廣州等部分超市已將酒鬼酒產品下架。新浪財經調查顯示,73.7%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再購買酒鬼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我國及其他國家均未製定酒類中塑化劑物質的限量標準。以上檢測方法和比對標準,包括衛生部、質檢係統以及中國酒業協會分別使用的三套標準,都是以食品標準作為參照物,沒有專門針對白酒的檢測標準。
白酒中塑化劑源自哪裏
從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聲明看,他們很清楚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劑這一事實。“白酒行業塑化劑超標現象由來已久,甚至有的企業產品超標10多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酒業協會還就該情況專門開會討論過,但因為在國家標準裏並沒有關於白酒塑化劑檢驗這一項,所以沒有形成相關規定。據記者了解,早在今年上半年,貴州省懷仁市茅台鎮就已經刮起一陣“整塑風暴”,政府強製要求白酒企業取締所有酒類生產過程中的塑料製品,包括接酒桶、塑料軟管、塑料薄膜等。目前,圍繞著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各方都展開了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