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離婚威脅者,小心被離婚威脅
故事回放:
晚上阿芳和女友聚會回家遲了,敲了好久門,丈夫小林才起來開門。
阿芳問:“為什麼不開門?”
小林說:“睡著了沒聽見,真的。”
這一夜兩人誰也沒再說話,阿芳好像感覺到小林對她有點不像以前那樣熱情了,心中悶悶不樂。
第二天,阿芳把昨晚的事對女友說了。女友一聽,說:“你還蒙在鼓裏呀,這是他不高興你回家遲了,故意不開門給你顏色看的。哼,你要是不打一打他的威風,日後有你受的!”
阿芳覺得女友說的話有道理。
幾天後,小林在單位加班回來晚了,阿芳也把房門插上,小林回來時敲門沒人應,便用拳頭捶,阿芳這才開了門。
小林質問:“為什麼不開門?”
她說:“睡著了沒聽見。”
小林看她的眼睛沒有睡意,說她是故意的。兩人吵了一會兒,熄了燈,雙方又是一晚的不愉快。
小林的同學生日請他去喝酒,小林悶悶不樂,同學問他為什麼心煩,他就把和妻子吵架的事說了。同學一聽就給他出主意。其他同學也你一句他一句地幫腔,說男人絕不能做女人的奴隸。
小林喝酒回來,一進房就往床上一躺,喊阿芳幫他脫鞋。阿芳見他喝醉了,給他把鞋襪脫下來。小林又說想喝茶讓阿芳給他泡一杯,阿芳又泡了。小林又讓她幫自己洗腳。
阿芳一聽,心想:一定是小林裝醉來整治我,出那晚不開門的氣。於是,她賭氣抱起枕頭進了小客房,“砰”一聲甩上門再也沒出來。
阿芳的女友得知小林裝醉要她洗腳時吃驚地說:“阿芳,你不是奴隸,幹嗎要你幫他洗腳?這樣的男人也太不像話了,幹脆和他離婚!”
這一夜,阿芳就在女友家住了,打電話給小林說了離婚的事,女友在旁邊直用手語給她提示當參謀,態度十分堅決。
恰好小林的同學來他家,從始至終知道這事,小林掛了電話後,同學鼓動他說:“離,她說離就離,不然,以後你還有什麼麵子!”
第二天,阿芳回家和小林寫了離婚協議,當天就辦了手續。當他們拿著離婚證書在街上碰到各自的女友和同學時,女友和同學都大吃一驚說:“啊,我是要你用離婚來威脅他(她)的,誰叫你真的離啦?”
聆聽老經驗:
夫妻在家庭生活中不論怎樣進行心理調試,也難免有矛盾,如果處理得不好,矛盾就會激化,表現為爭吵、分居甚至離婚。在正常情況下,人和人的關係處於平衡的狀態中,人的心理也處於平衡的狀態中。如果夫妻發生了爭吵,甚至互相不理睬了、分居了、鬧離婚了,這時,人的心理就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夫妻生活難免有矛盾,但不要輕易就用離婚來威脅對方,當你說出這樣的話時,對對方的傷害是很深的。
居功,但不自傲
故事回放:
明朝的開國功臣徐達就很明白這個道理,他雖功高過人,卻仍恭謹謙和,最終換來了平安度日。
徐達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農家,兒時曾與後來做了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一起放牛。
他有勇有謀,為明朝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朱元璋寵愛。
徐達雖戰功累累,卻從不居功自傲。他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
朱元璋曾對他說:“徐達兄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宅邸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
朱元璋口中的這些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徐達不肯接受。
朱元璋請徐達到舊府邸飲酒,將其灌醉。徐達半夜酒醒問周圍的人自己住的是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邸。”
徐達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伏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如此謙恭,心裏十分高興,即命人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牌坊,並親書“大功”二字。
朱元璋曾賜予徐達一塊沙洲,由於正處於農民水路必經之地,徐達的家臣以此擅謀其利。徐達知道後,立即將此地上繳官府。
1385年,徐達病逝於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徐達為中山王,並將其肖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開國功臣第一”。朱元璋登基後,從1380年至1390年,因清洗丞相胡惟庸牽連被殺的功臣、官僚共達3萬人;1393年,有赫赫戰功的將領藍玉及其有關的人士均被殺,先後牽連被殺的竟有15萬多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殺者更多達8萬之眾。
朱元璋為強化其統治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10多萬人,從小與朱元璋在一起的徐達,當然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如果居功自傲,無異於引火燒身。倚仗自己曾有的貢獻不知收斂,終會引禍上身。
聆聽老經驗:
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即使這個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創造出不俗的功業。任何時候,謙虛都是被人們喜歡的品質,因為謙虛就意味著對別人的尊重,沒有人不喜歡被尊重。不是給領導做出功勞就可以高枕無憂,須知功高易震主。隻有一邊作出貢獻讓領導滿意,一邊又謙恭溫順不露出一丁點的驕傲,這樣的功成者才不會惹來麻煩。
如果別無選擇,就試著去熱愛
故事回放:
有位研究沈從文先生的專家認為,沈先生的個性決定了他從事任何一種工作都會有成就。當群眾集會,人潮洶湧不息,口號響徹雲霄,聲言打倒他的時候,沈先生仍然十分平靜,默默地認真做自己的工作。沈從文先生正是由於這種順其自然的性格,才在各種各樣的政治鬥爭中免遭更大的迫害。不難看出,順其自然是一種成功的性格模式,它能使一個人適應各種環境,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自己的主觀狀態來求得人生的發展。
小張是一所名牌大學的高才生,他不僅成績出眾,還是校學生會的主席,大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來到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可是不久他就發現,自己在公司幹的都是些打雜的事情。從一名學生領袖到做別人的“助理”,這讓小張很難受,特別是別人動不動就使喚他,小張覺得很沒尊嚴。他有時咬牙切齒地幹完某事,又要笑容可掬地向有關人員彙報說:“已經做好了!”如此違心的兩麵派角色,自己都感惡心。有幾次,還與同事爭吵起來。時間一久,小張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同事們幾乎沒人理他,孤傲的小張更加孤獨了。
一天,王經理叫小張到他的辦公室,進去後,王經理桌子上的一盆黃沙引起了小張的注意,他覺得奇怪,這幹嗎用呢?
王經理看出了他的心思,伸手抓了一把沙,握拳,黃沙從指縫間滑落,很美!他神秘地一笑:“小夥子,你以為隻有你心情不好,有脾氣,其實,我跟你一樣,但我已學會適應。”原來,那一盆精致絕倫的沙子,是用來“消氣”的。那是他的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送的,一旦他想發火時,可以抓抓沙子,它會舒緩一個人緊張激動的情緒。朋友的這份禮物,已伴他從青年走向中年,也教他從一個魯莽少年打工仔,成長為一名穩重、老練、理性的管理者。王經理說:“在控製別人之前,首先學會控製住自己。”小張低下了頭,若有所思。
聆聽老經驗:
遇到改變不了的事情,不用拚個魚死網破,因為魚死了網也未必會破;不用掙個玉碎瓦全,因為碎了的玉和瓦沒什麼區別。不如去順應,去配合,把自己磨得圓滑一些。學會適應,是生活與生存的必然需要,否則容易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唯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實力,尋找機會,再展宏圖。所謂存在即有合理性,對於周圍的環境,即使不能從內心接受,也要明白,環境之所以如此,那是眾人的選擇和創造,所以,不能憑一人之力改變環境,那就試著適應環境,這樣會心氣平和,有利於學習生活和工作。
後 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王傑、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齊紅霞、李偉軍、曾桃園、趙廣娜、魏清素、趙一、趙紅瑾、王鵬、齊豔傑、李文靜、李佳、羅語、張保文、陳賜貴、肖冬梅、李愛蓮、張琦、雒逸雲、許長榮、李良婷、張豔芬、孫亞蘭、史慧莉、閆晗、王豔、黃亞男、曹博、楊青、金望久、李顏壘、付誌宏、史慧莉、朱輝、上官紫微、徐娜、聶小晴、李娜、劉紅強、楊莉、賀蘭、蔣先潤、杜亞君、陳潤、蔡亞蘭、歐俊、付欣欣、王光波、彭麗麗、李雪韜、於海英、楊豔麗、姚曉維、潘靜、王豔明、楊英、杜慧、楊秉慧、吳迪、武敬敏、阮崇曉、葉光森、王博、毛玲玲、吳潔、範小北、王玉芳、黃文平、李偉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