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以方圓之態享受人生?(1 / 3)

第十三章以方圓之態享受人生

人生規矩,行走方圓

古語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處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處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隨機應變、圓滑老練,處在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圓並濟、交相使用;對待善良的人,態度應當寬厚;對待邪惡的人,態度應當嚴厲;對待一般平民百姓,態度應當寬厚和嚴厲並用。這裏所說的道理就是為人處世應該遵循的方圓之道。

關於方圓,古人早提出了精辟的觀點和闡述。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圓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適度,是不偏不倚。他們的理想歸根到底就是一種外圓內方的處世藝術,力求讓人在正義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南懷瑾先生借用了《資治通鑒》中的一個故事,向我們闡述了這個道理:一次,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趨炎附勢之徒,紛紛說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何以見得?”任座說:“大王取得了城池,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魏王惱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趕了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個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何以見得?”這位大臣說:“臣曾聽說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罷,覺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請了進來。上文中第一種人一心曲意逢迎,為人圓滑卻失其德,失其筋骨;而任座過於剛正,險些因之獲罪;最後一位大臣,柔中帶剛,既使魏王喜悅,又救了人,是最上乘的處世之道,即內方外圓之道。

“方”乃做人之根本,“圓”乃立世之道。縱觀人的一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個方麵。為什麼銅錢是內方外圓?這就是中國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做事要方,做人要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方圓之中,而方圓又恰好是曆史和哲學的辯證。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剛剛從日本留學歸國。有一次,在路過武昌總督府時,他想見一見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於是便讓守門人傳一張便條進去。張之洞打開這張便條,隻見上麵寫著:“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張之洞沒聽過這個人,好奇其有如此大的口氣,於是問道:“他是什麼人?”守門人說:“一個書生。”張之洞非常不高興,提筆在條子上寫道:“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守門人出來,將條子遞給孫中山,孫中山看過之後,從容地在條子上寫道:“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門人又將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看過之後,連忙說:“請!”

孫中山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可見其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氣和不懼怕權貴的精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孫中山運氣好,恰遇君子,否則遇一昏官,早給他閉門羹了。當時身在高位的兩廣總督能折服於孫中山的氣勢,也可看出張之洞的器量以及識才愛才之心。張之洞初以規矩來要求他人,不肯見布衣書生;但後為其魄力和骨氣所動,欣然接見,也算破了自己的“規矩”,堪稱圓潤變通的典範了。

為人處世,的確需要一顆方正的心。但是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折。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憤世嫉俗,牢騷滿腹,自命不凡卻又處處碰壁,遇挫折缺少變通,很容易歇斯底裏,自暴自棄,把自己推向極端。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誌,在生活中難以有大作為。所以方圓相生才是為人處世之本。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妙計。隻有內方,具有正直的品格,為人處世才能無愧於天地,但是月滿則虧,水滿易盈,過於剛直則易折,因此凡事要學會變通,要講究圓融,即外圓。外圓是以萬變來處理內方這一不變。懂得這一道理,行走於人世間就會隨心所欲了。

比難得糊塗更難的是“裝糊塗”

我們知道,“愚不可及”是一個貶義詞,是說一個人蠢到家了。如果誰不小心被套上了這個詞,那麼這個人必定是愚蠢至極。但事實上,愚不可及有時卻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處世之道。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經曆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個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做了兩朝元老。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況險惡,他還在朝參政,但在“邦無道”時,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但從曆史上看他並不笨,對於當時的政權、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麵上好像碌碌無能,實際卻有所作為。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南先生結合寧武子的故事和孔子的話,得出了“大智若愚”與“難得糊塗”的結論。聰明難得,糊塗更加難得。人活在世上,誰不願意聰明自信,大展宏圖呢?誰不願意春風得意,成為萬人矚目的對象呢?但有時,一個人太過突出,反而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必要時,一個人需要隱匿鋒芒,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糊塗是一種心態、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許多事,分清對錯都不容易,或者說根本沒有搞清楚的必要,那麼還是裝糊塗比較明智。

魯迅先生曾專門揭示了“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他說:“糊塗主義,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在固執著什麼,堅持著什麼……”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在堅持著什麼”,其實難得糊塗的人實際上是再清醒不過了。之所以要“糊塗”,是因為將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因為有某種無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塗起來。生活中,在該裝糊塗時不妨就糊塗一把。

曆史上,糊塗者有,聰明者也不缺。但那些不識時務的聰明者的後果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給後人留下了血的教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話出自《紅樓夢》,說的是為人過於精明的王熙鳳,她精於算計,處事八麵玲瓏,最後的結局卻是丟掉了生命。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有這樣的情節:

邢夫人把鳳姐叫來,悄悄地對鳳姐說:“叫你來不為別的,有一件為難的事,老爺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議;老爺因看上了老太太屋裏的鴛鴦,要她在房裏,叫我和老太太過去。我想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給。你可有法子辦這件事麼?”

王熙鳳萬萬沒想到,婆婆將這樣一件尷尬事推到自己麵前。一方麵婆婆交辦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麵鴛鴦是賈母最信任的大丫頭,如果插手此事,肯定會得罪賈母,更了不得。鳳姐想了想,決意采取精明的態度,避免介入這件尷尬事。她對邢夫人笑著說:“依我說,就別碰這個釘子去。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下去,哪裏舍得了?……太太別惱;我是不敢去的。……老爺如今上了年紀,行事不免有點兒悖晦,太太勸勸才是。比不得年輕,做這些事無礙。如今兄弟、侄兒、兒子、孫子一大群,還這麼鬧起來,怎麼見人呢?”

王熙鳳企圖用這些話打消邢夫人幫賈赦占有鴛鴦的念頭。但是,稟性愚弱、隻知奉承賈赦以自保的邢夫人不識相,王熙鳳勸她別去碰釘子,她卻先讓王熙鳳碰了釘子。邢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們就使不得?我勸了也未必依。……我叫了你來,個過商議商議,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說去。你倒說我不勸!你不是不知老爺那性子的!勸不成,先和我鬧起來。”

王熙鳳知道再勸下去,婆婆就會對自己有看法,馬上見風使舵:“太太這話說得極是。我能活多大,知道什麼輕重?想來父母跟前,別說一個丫頭,就是這麼大的一個活寶貝,不給老爺給誰?……我先去哄著老太太,等太太過去了,我搭訕著走開,打屋子裏的人我也帶開,太太好和老太太說,給了更好,不給也沒妨礙,眾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鳳這番話表麵上是為邢夫人出謀劃策,實際上是在給自己預留後路,讓邢夫人自己去碰釘子。邢夫人見她這般說,便又歡喜起來,說道:“正是這個話了。你先過去,另露一點風聲,我吃了晚飯就過來。”果然事到臨頭,王熙鳳以換衣服為借口脫離了“是非之地”,自己巧妙地躲開了。

邢夫人先與賈母說了一回閑話,然後到鴛鴦的臥房向鴛鴦攤了牌,結果碰了一鼻子灰。鴛鴦最後哭鬧著來到賈母麵前,表示了誓死不離賈母的決心。此時的賈母果然不出所料,氣得渾身打戰,把在場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臭罵了一頓:“我統共剩了這麼一個可靠的人,他們還要來算計!”“外頭孝順,暗地裏盤算我!剩了這個毛丫頭,見我待她好了,你們自然氣不過,弄開了她,好擺弄我!”王熙鳳也在現場,賈母責怪她幾句,她便用早已想好的幾句中聽的話哄得賈母沒了脾氣。後來,邢夫人被賈母數落得滿臉通紅,渾身感覺不自在。

如果就事論事,王熙鳳做得可以說很漂亮,既沒有得罪邢夫人,更沒有得罪賈母,在無形當中化解了一場可能出現的大風波。但是,王熙鳳的悲劇在於她時時處處都這樣精明,讓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再精明不過的人,這不但讓她自己活得很累,更四麵樹敵,讓大家都對她產生了疑懼乃至反感,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聰明難,糊塗更難,裝糊塗就是難上加難。

順流逆流皆能屈能伸,是為大丈夫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不得誌,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得道大師。

他找到大師,傾吐了自己的煩惱。大師沉思了一會兒,默然舀起一瓢水,說:“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形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