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哲學:進退方向且看清
孔子曾告誡弟子顏回,對於自己的人生觀都還沒有確定,學問道德修養都還不夠時,哪裏有資格去指點別人行為的得失。一個人沒有自己的人生觀,沒有人生的方向,沒有確定自己活著究竟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究竟要做什麼事,而總是跟著環境在轉,就犯了莊子說的那句“所存於己者未定”的毛病,即對於自己人生方向都沒有確定,這樣的人臨死前回頭思量,都會倍感悲哀。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生的方向即是人生的哲學。每個人都有自我存在的價值,選擇一個目標,也等於明確了人生的方向,這樣才不至於迷失。
60多年前,在美國三藩市,一位演員喜獲兒子。由於父親是演員,這個男孩從小就有了跑龍套的機會,他漸漸產生了當一名演員的夢想。可由於身體虛弱,父親便讓他拜師習武來強身。1961年,他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後來,他像所有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但在心底,他從未放棄過當一名演員的夢想。
一天,他與朋友談到夢想時,隨手在一張便箋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布魯斯·李,將會成為全美國最高薪酬的超級巨星。作為回報,我將奉獻出最激動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1980年,我將會擁有10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及家人將會過上愉快和諧、幸福的生活。”
其實他那時過得窮困潦倒。可以預料,如果這張便箋被別人看到,會引起什麼樣的白眼和嘲笑。然而,他卻牢記著便箋上的每一個字,克服了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有一次,他曾因脊背神經受傷而在床上躺了4個月,但後來他卻奇跡般地站了起來。
1971年,他主演的《猛龍過江》等幾部電影都刷新香港票房紀錄。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禾公司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的《龍爭虎鬥》,這部電影使他成為一名國際巨星——被譽為“功夫之王”。1998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其評為“20世紀英雄偶像”之一,他是唯一入選的華人。他就是“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李小龍,一個迄今為止在世界上享譽最高的華人明星。
1973年7月,李小龍英年早逝。在美國加州舉行的李小龍遺物拍賣會上,這張便箋被一位收藏家以29萬美元的高價買走,同時,2000份獲準合法複印的副本也當即被搶購一空。
輝煌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開始選擇的人生方向,幸福生活也離不開這個方向的指引。人們不僅要自我反省、向人請教“我是什麼樣的人”,還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究竟需要什麼”,包括想成就什麼樣的事業,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培養和保留什麼樣的興趣愛好,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些選擇是相對獨立的,但卻是在一個係統內彼此呼應的,它們的有機結合組成了人生目標,人們應當按照這個目標走好未來的每一步路。
聞名於世的摩西奶奶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位農婦,76歲時因關節炎放棄農活,這時她又給了自己一個新的人生方向,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繪畫。80歲時,摩西奶奶到紐約舉辦畫展,引起了意外的轟動。她活了101歲,一生留下繪畫作品600餘幅,在生命的最後一年還畫了40多幅。
不僅如此,摩西奶奶的行動也影響到了日本大作家渡邊淳一。渡邊淳一從小就喜歡文學,可是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一家醫院裏工作,這讓他感到很別扭。馬上就30歲了,他不知該不該放棄那份令人討厭卻收入穩定的職業,以便從事自己喜歡的寫作。於是他給耳聞已久的摩西奶奶寫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她的指點。摩西奶奶很感興趣,當即給他寄了一張明信片,她在上麵寫下這麼一句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的確,年齡從不是人們放棄夢想的借口,即使曾經渾渾噩噩,隻要重新拾起夢想,未來就不會總是失望。人生如一段旅程,方向非常重要,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也就是一直追求的夢想。找到人生方向、生活目標的人,是最充實、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追求能令他們愉悅和滿意的生活,生命也因此變得更加有內涵。
南懷瑾先生說,人生的哲學與人生的方向是相互平行的,在尋夢的過程中,應不斷地作出總結,也就是產生世界觀。可能你會一時間走了一條你並不喜歡的路,那是被生活所迫,那麼就把這段“錯路”當成一種經曆,豐富生命的內涵;也可能你一開始並不知道做什麼,而在日積月累中發現目標方向,才為之奮鬥。不管怎樣,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你一定要為自己做出規劃,把自己的“哲學體係”建立起來,這樣的人生才更完滿。
很多時候,我們過於專注腳下的路,忘記了眺望前方,很容易就丟了原來前進的方向,迷失在山野叢林中,迷失於茫茫大海上。因此不管身在何處,不管經曆的是曲折還是苦痛,我們都不能忘掉所指向的目標,如果走得太累,那麼就請抬起頭看看前方,也回頭審視一下自己的腳印是否傾斜。
莫以身輕失天下,山高怎阻野雲飛
有人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就是蝸牛。鷹矯健、敏捷、銳利;蝸牛弱小、遲鈍、笨拙。鷹殘忍、凶狠,殺害同類從不遲疑;蝸牛善良、厚道,從不傷害任何生命。鷹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蝸牛背著一個厚重的殼。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相距何止幾千裏,能力何止天壤之別,然而鷹能做到的,偏偏蝸牛也做到了。蝸牛之所以能到達金字塔頂,主觀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客觀上則應歸功於它厚厚的殼。蝸牛的殼,非常堅硬,它是蝸牛的保護器官,在粗糙的金字塔上,風兒吹沙兒殘,靠著這個殼子,蝸牛有了遮擋沙暴的工具,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強壯的身體達到不可企及的高度。曾經有人看見蝸牛頂著厚重的殼艱難爬行,好心地替它把殼去掉,讓它輕裝上陣,結果蝸牛很快就死了,這個現象深刻地說明,有時有所背負反而能走得更遠。沒有了壓力,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重為輕根”的“重”字,可以牽強作為重厚沉靜的意義來解釋,重是輕的根源,靜是躁的主宰。“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並非簡單指旅途之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學習大地負重載物的精神。大地負載,生生不息,終日運行不息而毫無怨言,也不向萬物索取任何代價。生而為人,應效法大地,有為世人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失去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南懷瑾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
有兩個空布袋,想能夠站起來,便一同去請教上帝。上帝對它們說,要想站起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得自己肚裏有東西;另一種是讓別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來。於是,一個空布袋選擇了第一種方法,高高興興地往袋裏裝東西,等袋裏的東西快裝滿時,袋子穩穩當當地站了起來。另一個空布袋想,往袋裏裝東西,多辛苦,還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來,於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來,等著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終於有一個人在它身邊停了下來。那人彎了一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起來。空布袋興奮極了,心想,我終於可以輕輕鬆鬆地站起來了。那人見布袋裏什麼東西也沒有,便順手把它扔了。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人們不能自知修身涵養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錯誤,不擇手段,隻圖眼前攫取功利,不但輕易失去了天下,同時也戕殺了自己。
提及身輕失天下,不由想到了新朝王莽。當了15年新朝皇帝的王莽王巨君,是近兩千年來中國曆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瞞前身”,是奸雄賊子的榜首。白居易一語道破天機:“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隻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給一個人蓋棺論定,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作謙恭的正人君子了。本末倒置的事情古人沒少做,就是因為把自己的本給忘了。
王莽是漢王朝皇太後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兒子,父輩中九人封侯,父親早死,孤苦伶仃。與同族同輩中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相比,王莽聰明伶俐,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他曾幾個月衣不解帶地悉心侍候伯父王鳳,深得這位大司馬大將軍的疼愛。加官晉爵後的王莽依舊行為恭謹,生活儉樸,深得讚譽。正當王莽躊躇滿誌之時,成帝去世,哀帝即位,王莽的靠山王政君被尊為太皇太後,失去了權力,王莽失勢,並一度回到了自己的封國。這段時間,王莽依然克己節儉,結交儒生,韜光養晦。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哀帝以侍候王太後的名義,把王莽重新召回到京師。隨著年僅9歲的漢平帝即位,王莽將軍國大政獨攬一身,其野心也急劇膨脹。而後,一心想當帝王的王莽,假借天命,征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萬人齊集京師, “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天書應運而生,王莽也理所應當地由“安漢公”而變為攝皇帝、假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平定了幾多叛亂之後,王莽宣布接受天命,改國號為“新”,走完了代漢的最後一幕。
稱帝後,他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削奪劉氏貴族的權利,引起豪強不滿;他鄙夷邊疆藩屬,將其削王為侯,導致邊疆戰亂不斷;賦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黃河改道,以致餓殍遍野。王莽最終在綠林軍攻入長安之時於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新朝隨之覆滅。
老子所謂:“及吾無身,又有何患。”南先生解釋,人的生命價值,在於其身存。誌在天下,建豐功偉業者,正是因為身有所存。現在正因為還有此身的存在,因此,應該戒慎恐懼,時刻保持警惕心態,不能忘本,要自知身份。不應以一己私利而謀天下大眾的利益,唯有立大業於天下人,才不負生命的價值。可惜為政者,大多隻圖眼前私利而困於個人權勢的欲望中,以身輕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由此而引出老子的奈何之歎。
佛家有雲: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是草本植物,硬是充作樹木,途惹嘲笑,如能看清自己的本質,悠然自在的活著,不是更讓人青睞嗎?你本是野雲,硬做雨雲壓低身體,也要與塵世接壤,聽得幾聲人類的畏言,當遇到了山峰時,你又如何能飄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