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杯,在哪裏?
開場哨
作者:摹如
第一屆籃球世界杯,轟轟烈烈地結束了,自始至終,中國籃球都隻是看客。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現實,然而,這極有可能隻是尷尬的開始。
擁有64年曆史的籃球世錦賽,從這一屆開始改稱世界杯,改的不僅是名字,還有整個世界籃球的比賽周期:
1、下屆世界杯將在2019年舉行,以後四年一屆;
2、各洲的錦標賽不再與世界杯有關係,改成每四年一次;
3、每屆世界杯都要進行橫跨三年、總長度18個月的主客場預選賽;
4、世界杯的名次直接與奧運會掛鉤,八支球隊直升奧運會——亞洲隻有一個名額,其餘四支或八支球隊通過預選賽產生——2020年奧運會的籃球比賽有可能改成16支球隊參加。
顯然,國際籃聯的這一係列改變旨在提升籃球世界杯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向足球世界杯看齊——而不是撞車,不想再做奧運會的附庸。對於籃球運動來說,這些變化無疑是積極的,但對於中國籃球來說,卻是非常不利的。
以往,中國籃協的傳統一直是“重奧運、輕世錦”,這當然是因為遵循中國體育係的“奧運策略”,他們的周期是這樣的:奧運會前一年的亞錦賽最重要,因為關係到參加奧運會的資格;世錦賽前一年的亞錦賽是雞肋,因為是在奧運會之後舉辦;世錦賽隻是練兵,挑選新人、磨合陣容,為下一年的亞錦賽和兩年後的奧運會做準備……以四年為一個時間單位,周而複始,無限循環。
新形勢下,舊循環變成了死循環。2016年奧運會之後,中國籃協將麵對一個死結:隻有在他們不重視的世界杯上表現好才能直升奧運會,否則就要去打尷尬的預選賽——前期在“亞太區”陪弱隊練兵、後期則要打艱難的“落選賽”,但世界杯長達前後曆時長達三年半的預選賽時間又是他們不能接受的——因為其中三分之二都與CBA重疊。
這樣一來,夾在世界杯和奧運會預選賽中間的亞錦賽——也要打預選賽,勢必將被拋棄,而中國籃協一向沉迷其中的亞運會,那簡直成為雞肋中的雞肋。
世界變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然,下一屆世界杯離我們還是很近的,因為中國籃協已經提交了五年後第二屆世界杯的承辦申請,而且有很大可能申辦成功。但在那之後呢?
我們的世界杯,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