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二戰後期(5)(2 / 3)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大的一次陣地戰,也是希特勒的垂死掙紮。雖然德軍的行動打亂了盟軍進攻的時間表,但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並沒有撈到多少油水,反而使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坦克800餘輛,飛機1000餘架,傷亡和被俘人員10萬餘人。在這次戰役中,第3集團軍再次做了出色的表演,它的運動距離之遠,推進速度之快,在短時間內投入的兵力之多,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四、跨越萊茵

阿登戰役以後,盟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德國人在萊茵河西岸仍有85個師的兵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希特勒是絕對不允許他們撤退的。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再發動一次大的戰役,全線出擊,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但在製訂作戰計劃時,盟軍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兩軍矛盾的繼續,根本問題仍然是軍事指揮權問題。

在1944年12月的危機時期,蒙哥馬利獲得了阿登以北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現在,他不僅力圖保住這個指揮權,而且還希望出任艾森豪威爾手下所有地麵部隊的總指揮,由英國人來主宰占領德國的任務。他在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的支持下,赤膊上陣,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盟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在兩個戰場上同時發動進攻,因此必須選定一個主攻戰場,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戰場。他進一步主張,隻有主攻不需要的部隊才能投入到其他行動中去。很明顯,他的這一方案旨在一箭雙雕:既可以爭得地麵部隊的指揮權,又可以有效地阻止巴頓的第3集團軍實施重大軍事行動。

布萊德雷和巴頓都認為,蒙哥馬利的這一要求不僅荒唐,而且簡直是無理取鬧。尤其是在當時,美軍在西線戰場已經有50多個師在作戰,而英軍隻有15個師。他們一再告誡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的要求不僅在他們那裏通不過,而且在羅斯福總統,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以及在美國人民麵前都通不過。為了給艾森豪威爾施加壓力,他們甚至以辭職相要挾。

艾森豪威爾左右為難。作為盟軍總司令,他既要顧全大局,維護盟軍內部的團結,又要堅持原則,製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思量再三,經過與馬歇爾磋商,他又采取了妥協方案。他所草擬的“作戰計劃大綱”除了在作戰指揮權方麵沒有滿足蒙哥馬利的要求之外,幾乎全部采納了他的主張。這個作戰計劃的基本點是:消滅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以西的敵軍,以魯爾北麵為主攻點,強渡萊茵河。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萊茵河進軍,第二階段是打到萊茵以及更遠的地區去。蒙哥馬利的進軍路線是從魯爾以北的下萊茵省進入德國北部平原。布萊德雷則向美因茲一法蘭克福地區做輔助性進攻,與蘇軍會師。德弗斯將軍的第6集團軍群從南麵助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項摻雜了政治因素的作戰方案隻不過是紙上談兵。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存在著許多未定的因素,要想對未來的戰爭進程做出確切的預測是不可能的。臨戰之前,艾森豪威爾又對方案做了調整:命令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包括美國第9集團軍)集中力量發動攻勢,奪取從奈梅亨到杜塞爾多夫的萊茵河西岸地區。在這一階段,第1集團軍(已改歸布萊德雷指揮)的任務是,占領魯爾大壩,同時保護第9集團軍的南翼。當第9集團軍抵達萊茵河之後,第1集團軍立即向科隆進攻,占領該城後向南推進,切斷萊茵河西岸敵人的退路。由於助攻部隊不可能同時支援幾個集團軍的攻勢,按照這個作戰方案,巴頓及其第3集團軍又被迫處於停頓狀態。

巴頓對於讓自己擔當的角色感到痛心而氣餒。從狹隘的愛國主義角度講,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勢必是把取得最後勝利的光榮桂冠戴到英國人的頭上,而最有資格得到這項榮譽的應該是美軍,因為他們在人力和物資上對戰爭的貢獻是英國的3倍,並承受了更大比例的犧牲。從軍事的角度講,北德平原並不是大規模坦克戰的理想場所,相反,如果繼續在中部和南部施加壓力,以阻止德國人向北撤退,效果會更好。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巴頓認為,蒙哥馬利既不具備指揮連續進攻並取得最後勝利的能力,也不具備這一資格。同時他認為,單靠布萊德雷一個人也不行,隻有巴頓與布萊德雷聯手合作,才可以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