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淵源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詩人。他自幼就勤奮好學,飽讀詩書,這和他的家世是分不開的。相傳林則徐的家譜,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時期。在《論語》中被孔子稱讚所問的問題意義重大的林放,就是林則徐的先祖。林氏一族自唐代起就在福建定居,明代是林氏家族的鼎盛時期,香火旺盛,名人輩出。然而盛極必衰,林氏在清朝初年家道中落,家族成員也都分散到了沿海各地。林則徐的祖上這一支最後輾轉遷到福州,一連幾代人都是飽讀詩書的儒生,過著窮苦而不得誌的日子。

林則徐的祖父林萬選是個窮秀才,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號暘穀,是林萬選的第四子。林賓日從小就勤奮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重現林氏一族的輝煌。無奈家境貧寒,父兄又都不在身邊,林賓日一直都是自學,直到13歲才得以入私塾。

林賓日身體不好,又運氣不佳,一直沒能在科場上得償所願。再加上家境不好,一直到29歲,都沒人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雖然林賓日屢試不,大為讚賞,覺得他是個很有才華、很有潛力的人,於是就把剛滿18歲的女兒許配給他。

林賓日的夫人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官家小姐。嫁給林賓日這樣一個窮秀才,她毫無怨言,勤儉持家,和林賓日過著布衣荊釵、貧困交加的苦日子卻也安之若素。她天生心靈手巧,善做女工,擅長剪紙,剪下的花草圖案栩栩如生,很受人們的歡迎,因此也能靠這些貼補一些家用。她把這套絕活教給了八個女兒,一家人時常靠給人剪紙才能勉強度日。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那天,天氣炎熱,酷暑難消,林賓日的夫人即將臨盆,不料突然間烏雲密布,大雨傾盆而下,林則徐就在這盛夏的暴雨中出生了。至於他的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種說法:當時的福建巡撫徐嗣曾正乘轎出行,剛走到西門街定遠橋附近時大雨就開始下了起來。巡撫大人見雨勢太大,隻好在此下轎避雨,找來找去隻看見一間破舊的房屋,他連忙走過去,正在四下張望裏麵有沒有人時,忽然聽到一陣嬰兒呱呱墜地的啼哭聲,原來他走到了林賓日的家中,那個啼哭的嬰孩,就是剛剛出生的林則徐。

巡撫先是吃了一驚,繼而喜出望外。雨停之後,巡撫正猶豫著要不要向主人家道賀,林賓日剛巧從外麵回來。林賓日發現自家門口簇擁著官府的儀隊,心中一驚,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進屋一看,裏麵又赫然站著一位紅帽大員,著實嚇了一跳。後來得知徐巡撫隻是路過避雨便鬆了一口氣。他看到26歲的妻子生下的男孩健康可愛,心中很是歡喜。不過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在兒子出生之際有貴人光臨,讓這位屢試不第的老儒生認定這是一個好兆頭,因此給兒子取名則徐,希望有朝一日兒子也能成為像徐巡撫一樣受人稱道的好官。

徐嗣曾是浙江海寧人(清置海寧州,屬杭州府),這年剛由福建布政使晉升為巡撫,他在整個福建聲名很好,林賓日對他也是十分敬重。徐巡撫為官清廉,注重選拔人才,並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所作所為給許多有誌青年莫大的鼓勵,人人都奮發自強,想要博得他的青睞。

林賓日夫婦結婚八年,隻有林則徐這一個男孩。林則徐上麵本有一個哥哥,可惜夭折了,後來又有了一個弟弟,卻被過繼給了他的伯父。即便是這樣,林家的人口也不少,林則徐有八個姐妹,而父親林賓日卻隻是個教書匠,家中收入微薄,可想而知,林則徐幼年的生活十分清苦。

初上科考

林則徐出生的時候,37歲的林賓日已經中了秀才,本打算再接再厲考中舉人,卻始終無法如願。慢慢地,林賓日的仕途之心也就淡了,隻把自己對功名的熱切之心全部傾注在兒子身上,格外重視對林則徐的教育。

林則徐從小就聰明伶俐,所以林賓日在他4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識字,7歲的時候就開始鍛煉他寫文章。有人勸林賓日說孩子太小,林賓日卻驕傲地回答說:“這孩子很聰明,隻要方法得當,就能引導出他天生的靈性。否則讓他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反而浪費了他的靈性。”

家中的人口眾多,經常困難到靠稀飯度日的地步,家裏大大小小都為了生計忙碌。林則徐很懂事,看到大家都工作賺錢,自己也想幫忙做些事情,每當這時候,母親就會勸他安心讀書,有朝一日能夠光耀門楣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了。

一家人的粥愈來愈稀了,當時的很多親朋好友都勸林賓日,林則徐聰明機警,不如讓他學些別的,幫忙貼補家用,也省得一家子生活壓力這麼大。但是林賓日不為所動,堅持讓林則徐讀書,他相信自己兒子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