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厚識遠 胸曠韻高
大家風采
作者:田旭中
他是一部厚書,一部需要用整個人生閱曆研讀才能領悟其精義的厚書。
——題記
一
公元1964年12月7日,一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謝無量先生在北京辭世,終年80歲。五年前他作為無黨派人士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四年前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而再早之前,也就是1951年,他曾是成都市人民代表,翌年擔任了四川省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同時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並被聘任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獲得了空前的榮譽,可謂名滿天下。
1966年5月16日,神州大地掀起驚濤駭浪,數不清的革命功臣、社會名流、以及各級官員紛紛被打成大大小小的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國民黨殘渣餘孽而遭到人身摧殘,尊嚴喪失殆盡,生命岌岌可危。而此刻,一年半前謝世的謝無量先生則平靜地躺在八寶山公墓裏安息。他永遠不會被驚擾了。而其他文化名人則沒有如此幸運,僅僅從當年五月中旬到年底,先後含冤自盡的有鄧拓、儲安平、傅雷、傅斯年、老舍……
謝無量生不逢時,死當其時。對他這樣一個經曆漫長人生歲月的文化人來說,備極哀榮,已經是最好的歸宿了。
二
謝無量先生出生在四川樂至縣。本名大澄、號希範,無量是他的字。在當時,樂至隻是一個人口不過十來萬的偏遠小縣。它後來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從這裏走出了兩位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文化名流謝無量,另一位是革命儒將陳毅。
其實,謝無量四歲就隨父母離開家鄉去了安徽蕪湖。他父親謝維喈時任蕪湖知縣。他在父親的指導下發蒙,開始學習儒家典籍。謝無量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12歲就能寫詩屬對。但他偏偏厭棄空洞無物的八股文,而好讀史書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具有新思想的書籍。15歲那年,他拜維新派人士湯壽潛為師。受其影響,謝無量從青少年時代就懷揣改造國家之誌。
1901年,17歲的謝無量考入南洋公學(後來的交通大學)。同班學生有邵力子、黃炎培等人。這倆人後來都成為民國曆史上知名人物。而李叔同則為其鄰居,時有往來。課餘,他與馬一浮、馬君武創“翻譯會社”,編印《翻譯世界》,介紹世界名著和社會科學。隨後,他又結識了章太炎、鄒容,開始參加《蘇報》《國民日報》編輯工作,文筆始有顯露。他又與四川同鄉楊玉詹、蘇中、廖世勤等人密謀發起四川革命。
1903年發生“蘇報案”,章太炎、鄒容被捕入獄,謝無量去了日本。此時馬一浮由美來日,贈其英文版《資本論》,謝無量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翌年回國後,一度在蕪湖公學任教授。
1909年,年僅25歲的謝無量出任四川存古學堂監督(即校長),兼授詞章一科,同時還在四川高等學堂及通省師範學校講席國文與外國史。他仍然關注時實,留意時局變化。當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他又與張瀾投身於保路運動之中。
1912年,謝無量到了上海擔任《民權報》《獨立周報》《神州日報》主筆,其犀利的文筆與卓識見解深受各界人士好評。誰也不曾想到,那些膾炙人口的文章出自一個28歲的年輕人。
1917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撰寫《建國方略》,因慕謝無量之名,特致函約見,並以文稿征求他的意見。謝無量坦誠地談出來自己的想法,深得中山先生賞識。孫中山對這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刮目相看。五年後,也就是1923年,孫中山鄭重地委任他為大本營秘書,旋為參議。謝無量向孫中山提出“以俄為師”的建言,為孫采納。孫中山遣他與孫科、陳劍如持函赴沈陽見張作霖,達成討伐直係軍閥協議。月餘,討直勝利。他們又赴天津會馮玉祥、吳佩孚,轉達孫中山的意見。翌年,孫中山任命謝無量為大本營秘書長,他便跟隨中山先生左右。這年底,孫中山在北京病逝。謝無量與中山先生相處時間雖然不長,但深受中山先生人格的感召和影響,遂始終心向光明,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