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八年,十月,太保街東(注:今“藏經館胡同附近”)
秋風颯颯,昨夜一場綿綿細雨,給清晨的空氣又平添了幾分濕意。販夫走卒,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一副熙熙攘攘的興旺景象。盡管人群中簇擁著不少衣冠華貴的公子、婦人,但精明商販的眼珠子,總是停留要相距不到百米,斜對的兩扇描著朱紅紋的黑色木門。
這時,從街尾響起一陣熱情的追捧聲。“啊!李爺,您今個兒怎麼親自來啦!這是剛摘的西紅柿,鮮甜著呢,您嚐嚐?”“西紅柿算個啥,李爺,小人這有上好的五香牛肉,下酒倍兒棒,給您包好了……李爺……您別走啊!”“細白瓷,老師傅的手藝……“這怎麼走了?”
李衛被圍著挪不開步子,無奈地做個團團揖,笑道:“承蒙各位鄉親厚愛,李衛感恩!各位都是薄利營生,養家糊口。蒙雍親王教誨,不可私取百姓一針一線,府中采辦胥吏會在角門接待,眾位可推薦一些貨物樣品,王府將按市價購買。”說罷,微微躬身,便離開了。
商販一下炸開了鍋,議論紛紛:“這李爺成了戶部員外郎後,官威十足呢!”“別這麼說,這叫清廉!”“廉個屁!我寧願像以前趙爺那樣明碼標價的拿回扣,現在搞這套假仁假義的,不知道照顧自己哪門子親戚呢!”“你那豬肉,也就王府買的起!哈哈……”“啥子新鮮貨?隻有王府買得起?”“一斤一兩銀的豬肉,可不隻有王府買的起嘛!”(注:康熙年間,一斤豬肉隻要0。08兩銀子)“這,這不是天價嘛!”“管他是天價賤價,我先去送些去,能賣多少是多少!”
其他商販黑了臉,挑擔的挑擔,匆匆到了王府角門,送貨品的已排成了長龍隊,但凡腆著臉說些“回扣”苗頭的,都被不客氣地轟了回去。
沒一會,斜對麵另一扇朱紋黑木門開了,幾個奴才手腳麻利地支起鍋子,燒起了滾水,擺起了茶碗,又扛出了幾個蒸屜,濃濃苞米香味飄滿了整條街,立刻吸引了一大幫人圍觀。八個身著灰褐直綴的奴才,分成兩排躬身走了出來,最後昂首闊步地出來了個穿藍綢滾銀灰緞邊袍的中年人,滿臉富貴,真是好氣派。此人是八阿哥府的管家王福山,又因家中排行第三,人稱王三爺。他朗聲道:“今日秋寒,八福晉體恤各位趕早市辛苦,備下熱薑茶和餅子,去寒曖身。若有什麼新鮮菜肉或玩意兒,也可一並提來,王某絕不會虧待了大家!””
一聽這話,就連原本排在雍親王府角門的隊伍也散了大半,改排到了八阿哥府門前。東西能賣出去,又能享用一頓免費早點,實乃上算!頓時,頌揚八阿哥及八福晉的讚美聲,沸沸揚揚回蕩在胡同裏。
那些商販鬧哄哄地向王福山簇了過去,不乏故作熟撚的,囔囔著:“王三爺,可算盼著您啦!小人是豬肉張,這是今個兒的鮮鹵,您試試!”“上次您吩咐的山貨,小的給您捎來了,您看看貨色不?”“王三爺,上月的柴錢還沒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