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像老板一樣對待自己的工作3(1 / 3)

第四單元 像老板一樣對待自己的工作3

附錄:五大總裁成功的職場啟示

俞敏洪:隻要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使自己產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在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

這段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是俞敏洪在《贏在中國》節目上給一位選手做的點評,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樹草理論”。要做就選擇做一棵樹,而並非一棵草,但要知道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並不容易,需要經曆無數的風雨,挫折,依然能夠執拗的向上生長,同樣作為一個人無論經過多少磨難,隻要你有著樹的精神,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俞敏洪個人的生活觸角雖不複雜,卻很豐富。農村18年艱苦的生活,磨練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北京大學11年學習、教書的曆程,是一個從極度自卑中尋找自尊的過程;創辦新東方的十幾年,是一個艱苦奮鬥的立業過程。

英語培訓是教育行業中具有明顯產業化特征的組成部分,它具備充分條件:從20世紀90年代的出國熱,到後來人們在職稱、晉升、學習中對英語的多樣化需求,以及中國加入WTO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為英語培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環境。據統計2007年我國有5萬多家外語培訓機構,他們演化出繁花似錦般的教學手段,讓傳統英語教育產生分工,產品鏈逐漸建立,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新的主導產業。俞敏洪順勢而為,創辦新東方。他本人也並非未卜先知,他總是依靠“比別人多做一點,比別人做好一點”的樸素創新思維往前推進。造就了新東方從1993年9個學生到2004年80萬學生的奇跡,從夫妻店到4000多名員工的發展,從無名小卒到如今中國惟一拿到美國教育投資的民辦學校的跨越。

奮鬥的過程往往是痛苦的,每一次努力往往麵對的是又一次沉重的打擊,俞敏洪卻說: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但是隻要你能砍下一塊希望的石頭,你就有了希望。正因如此,“從絕望中尋找希望”成為新東方著名的校訓,是“新東方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要周遊一下的夢想,但大多數人隻是想想,接下來就以“沒有那麼多錢”做借口,將夢想封存了。俞敏洪則不同,他就曾經帶著遠遊的夢想和100元錢獨自出發,走到廬山,他為一個旅館打掃院子求得一夜安居;走到九華山,他憑自己插秧的技能掙得10元錢,然後繼續上路。“隻要你努力追求,總有辦法做到,人的真正能力就是可以隨時隨地地拿自己的能力交換財富。”他的信念就是世界是為你而存在的,要努力把它放在心中。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新東方精神幫助許多人找到了人生的夢想,但擁有夢想容易,難的卻是實現夢想的那一步步堅持的過程。人生就是隻要奮鬥不息,終能鑄就輝煌。

李書福:“偏執”“摳門”造就財富卓絕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依靠他的“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成就了他的汽車夢,而他的“偏執”和“摳門兒”造就了他的財富卓絕。

對於李書福的成功可能會有很多我們外人根本看不到的原因,但如果總結李書福創業的過程中最重要因素,最起碼有兩條:一是敢為天下先;二是認準了就不放棄。“少談點金錢,多談點精神。”這是李書福的一句名言。這句話高度總結了他成功的經驗。為天下之先,說來容易,橫看世間人,你一生有幾次敢為天下先?李書福能走到今天,與他“偏執”的性格關係密切。李書福每次做出吉利集團重大轉折性的決定後,會義無反顧地去追求,就是所謂的認準了不放棄。當然,認準不放棄,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認準了,然後就去追求。

英特爾公司總裁格魯夫說過:“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李書福的性格正好應了那句話,他的性格注定要讓他走得更遠。在早期的創業經曆中,偏執的性格屢次使他與退縮絕緣。在逐漸做大的過程中,他有無數次機會可以放棄,但他卻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繼續冒險,從一個個完全陌生的產業裏掘取機會。由於他選擇忘記失敗,我們無法深入了解他的內心,但是他倔強的性格卻在這些不斷的嚐試中顯露無遺。……,有一點是李書福經曆中最重要的,那就是他知道自己隻能做實業。這是他在海南用損失數千萬元的財產換來的慘痛經曆。海南那一場房地產風潮,除了產生了一大批房產巨頭之外,還為中國意外地塑造了一個堅定的實業家。從造冰箱到造建材,再到造摩托,再到造汽車,……真正成就他汽車夢想的,是他抓住靈感的能力。敏銳的洞察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認準了就不放棄”,李書福堅韌執著地、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一路走下去。

李書福不僅有著“汽車狂人”的別號,甚至被業內人士指為“汽車瘋子”,其直率敢為的性格早已為外界所熟知,然而,李書福的“摳門”卻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作為一個有著7000多名員工的汽車公司的董事長,李書福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的常客,可以說這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款”,但若不是事先認識,根本就沒辦法將他與富豪聯係在一起。

一般人會認為陪董事長出差是個美差,所有條件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吉利相反成了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出外工作,李書福愛去茶樓談點事,去茶樓當然得喝茶,但落坐茶樓的李書福從來不點茶水和飲料,總是來杯免費的白開水,留給陪同人員的隻有尷尬:不點飲料,茶樓不可能都喝白開水;點茶水吧,老板都沒花錢,這可不是誰埋單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員工隨李書福去北京辦事,跑了一大圈,走了很多地方,到晌午時,大家都饑腸轆轆,按照李書福的慣例,挑了一家小麵館,一人要了一碗麵條,風卷殘雲之後一結帳,兩碗麵條30元!李書福便很不滿:“你們價格太高了吧,一碗麵也就值3塊錢,你們賣15元,簡直是暴利!”

不僅自己“摳門”,李書福還常以此告誡對員工:作為一個民營企業,我們的原始資本積累都來源於血汗勞動,勤儉節約本是應該的。不能好了傷疤就忘了疼,有了點錢就忘了本。

李書福解釋道,如果我每天山珍海味地大吃大喝,中國有句老話叫“上行下效”,既然老總一頓飯可以吃個幾千元,作為中層幹部,一頓飯吃個幾百元應該不是問題,依此演繹下去,吉利集團不就成了滋生腐敗的搖籃?這並非危言聳聽,李書福的帶頭“摳門”塑造了一種講究節約的企業文化,因為即使再大的企業,如果不講求節約,很快就會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