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開的聲音(1 / 1)

卷首語

作者:劉海洋

四月的北方,春暖了,花開了。

那就去聽聽花開的聲音吧,

或許它在你的耳邊,

或許它在你的心裏,純淨如天籟,真實而柔軟。

說實話,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真不知道我要說些什麼。這是一首歌的名字,好像還是去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題目,而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點喜歡它。

北京這兩年的冬天,多風無雪,刺冷徹骨,一種叫灰霾東西不時從天而降,嗚嗚泱泱,讓人不敢呼吸。忙碌奔波歌舞升平之餘,一種壓抑和不安的感覺也在時刻籠罩著我們。

汙濁的空氣、擁堵的車流、各種像褲衩一樣的建築,都不過是我們這些年發展病的種種,還有貧富差距、貪汙腐敗、國進民退、小悅悅事件、郭美美等等,篤信摸著石頭過河的人們滿手爛泥,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的各種奇葩,令人眩暈。

一種彌漫的焦慮感在社會各階層傳染。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的,有網友這麼形容說。

但是,這並不可怕。

因為,有時候,混亂也意味著生機與活力,焦慮也會帶來全新的機會和選擇。

再改革,這是2012年春天中國的最強音。

在紀念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的時候,呼籲改革的聲音逐漸高昂,《人民日報》發表了《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文章,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3月,兩會召開,溫總理最後一次記者會真情迸發,直麵艱難,這位始終不渝力挺改革的總理,更發出了不改革則文革的警告,語重心長,振聾發聵。

我們剛習慣穿不同顏色的衣服, 正在習慣看不同顏色的政治風景。

在我們所處的影視業,我想,真正想參與政治的人少之又少,但關心政治、研究政治的人比比皆是。政策風險,從來都是所有進入中國影視業人士的必修課。改革,也關乎著他們的身家性命。

其實,在一片繁榮喧囂的外表下,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中國影視業也並不為過。

隨著中美電影協議的簽訂,勢力強勁的好萊塢電影將更多地湧入,我們拿什麼與之抗衡?

我們以控製為目標、以人治為手段的管理方式,還有投資者的盲目與短視,創作者的浮躁與功利,盜版侵權的頑固與肆虐,等等,都在日複一日地侵蝕著這個行業的競爭力。

更深層次的是:我們曾經高揚的理想與責任,有多少已在物欲的圍攻下淪陷? 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如不幸的莊稼,而被銳利的刀鋒收割;我們堅守的靈魂是否已成被遺棄的荒原,滿目蒼夷一片廢墟?

可以肯定的是:隻有尊重公認的文明價值,國家才會持續進步;而隻有國家的持續進步,才會為影視業卸除枷鎖,並源源不斷地注入發展的動力。

總理說:改革需要人民的覺醒。作為精神產品的製造者,我們應該各盡所能,積極參與,而不是被動等待,為國家的改革呐喊助力。

我們還需要找回一些令人心安的事物,譬如信仰,譬如真誠,當然還有常識與情懷。

四月的北方,春暖了,花開了。那就去聽聽花開的聲音吧,或許它在你的耳邊,或許它在你的心裏,純淨如天籟,真實而柔軟。

當你聽到了那美妙的聲音時,你會如鮑勃。迪倫那樣感慨說:“過去我是多麼的老,現在的我比那時年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