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做人做事的智慧2
第三章 馬太效應的成功法則
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在人類資源分配上,出現了極不均衡的狀況: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深刻了解世界的本質,掌握馬太效應的秘密,懂得領先之道,你在成功路上走得更遠。
成功是成功之母
英語中有句名言叫“Success breeds success”,翻譯成中文是“成功繁殖成功”,或者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比較好的飯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我們也不願意去一個客人寥寥的飯店。到醫院就診,我們寧願排長隊也不願到同一個科室的另一名不需排隊的醫生處就診。
我們常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很少聽說“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們認為隻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愛迪生這樣的偉人,而從小就有天賦的年輕有為者總會出現“夭折”的悲劇。
我們承認失敗可以鑄就人生,因為失敗能磨煉人的意誌,失敗能讓人清醒,失敗能激起人更大的鬥誌。但成功之路並非都是由失敗的基石鋪墊的,不斷地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也是正常的。
成功與失敗也有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成功會使你更加自信,更加成功;而失敗會使人產生失敗感,從而離成功越來越遠。拿破侖一生曾打過100多次勝仗,勝利使他堅信自己能所向披靡。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絕對的,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試想一下,如果你屢屢失敗,從未品嚐到成功的甜頭,你還有必勝的自信嗎?你還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嗎?
如果你沒有成功的經曆,別人就不會把機會交到你手裏,不要怪別人,你要做點成績出來,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成功的最大好處就是:別人對你有了信心,從而會給你更多和更大的機會。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機會,你才有可能發揮所長。所以,成功有倍增效應,你越成功,就會有越多的機會,也會越自信,而自信和機會又會使你更容易取得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領悟成功對於我們的意義,這便於我們在生活當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一位成功學講師應邀去某培訓中心演講,組織單位是一個成功學的培訓中心,雙方商定講師的酬金是300美元。
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演講會,參加的人非常多,講師的演講也非常成功,他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同時,也結交了更多的成功學人士,感覺受益匪淺。
演講結束時,他謝絕了培訓中心給他的報酬,他說:“在這幾天中,我的受益絕不是這幾百美元所能買到的,我得到的東西,早已遠遠超出了報酬的價值。”
培訓中心的領導很受感動,把這個講師拒收酬金的事告訴了培訓中心的所有學員。領導說:“這個講師能夠深深體會到他在其他方麵的收獲遠遠大於他的酬金,這說明了他對成功學的研究達到了很高水平,像他這樣的講師,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學大師,因為他已經深刻領會了成功的要素和成功的意義,那麼他宣傳的成功學一定是最具有實用性,也是最可行的。閱讀他所著的成功學書籍,一定會得到真實的成功啟迪。”
於是,培訓中心的學員們紛紛購買了那個講師所著的成功學書籍和錄像帶等產品。後來,培訓中心又把這個講師拒收酬金的事,寫成激勵的短文掛在培訓中心的閱覽室裏,每一個參加培訓的學員都能感受到講師的美德,都紛紛去購買他的書籍和產品,使他的書籍再版了幾次,總數超過了百萬冊。這樣,僅在售書方麵,講師的收入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事實上,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長中人的實際。成功者的行為模式往往是創造機會、追求卓越,繼而走向更大的成功。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當一個人取得成功後,因成功而產生的自信心,有利於形成追求新目標、新成績的新動力,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
“複製”貴人的成功
凡是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其所思與所為都不同於該領域中的一般人。他們成功的秘訣,是師人之長,取人之精,為我所用。
馬太效應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麵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而通過觀察、比較、學習和溝通,征求成功者的意見,便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不管我們是做哪個行業,法律、醫藥、推銷、管理、音樂、教育或其他行業,選一位成功者當自己的引導者,別害怕求助於他們。有個規則要記住:一個越是有成就的人,他就越希望與那些能將他的才華完全發揮出來的人分享他的學問、智慧和經驗。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將自己的幸運與他人分享。所以,成功的人都是樂於借鑒他人的經驗、學習他人的長處而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事業、創造人生的。
我們都希望與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做朋友,我們都希望這些人能幫助和指導我們,然而,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贏得這些人指導我們呢?
第一,要創造機遇,進入貴人的視線。
宋朝時期,有人偽造韓國公韓琦的信去見蔡襄,蔡襄雖然有所懷疑,但是他性情豪放,就送給來者三千兩銀子,寫了一封回信,派了四個親兵護送他,並帶了些果物贈送給韓琦。這個人到京城後,拜見韓琦,承認了假冒的罪責。韓琦緩緩地說:“君漠(蔡襄的字)出手小,恐怕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夏太尉正在長安,你可以去見他。”當即為他寫了封引薦信。韓琦的下屬對此舉疑惑不解,覺得不追究偽造書信的事就已經很寬容了,引薦信實在不該寫,韓琦說:“這個書生能假冒我的字,又能觸動蔡君漠,就不是一般的才氣呀!”這人到了長安後,夏太尉竟起用他做了官。
假冒權貴之人,雖然是一著險棋,但是達到了接近貴人的目的,也就得到了貴人的認可和提拔的機會,那接下來的事也就好辦多了。
第二,要發掘對方關心的或感興趣的事物,引起別人的注意。許多成功人士都有這個本領,他們從每一個名人的特別有趣的經曆中去接近他們。
第三,要得到貴人的重視和關愛,就必須采取主動。正如人們常說的:“老實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第四,一定要掌握分寸。隻有關係到你的切身利益,而不影響對方麵子的事才有可能得到幫助。
第五,要經常激勵你的貴人,讓他知道,幫助你晉升後他有什麼好處,不幫你晉升,他會有什麼損失,從而激發出他提拔你的積極性。而如果你現在的領導沒有能力提拔你,你就必須繞道而行,以退為進,尋求另一個貴人的幫助。
總之,與成功者交往必須講究方式。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不同的事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處理,不斷變通,才能更好地攀附貴人,而你的身邊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成功”的氛圍,你也就可以多多感受和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從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人生的起點可以不從底層開始
美國五大湖區的運輸大王考爾比剛參加工作時非常貧窮,他最初是從紐約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蘭,後來在湖濱南密歇根鐵路公司總經理那裏謀了一個書記的職務。
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就覺得這個職位的視野過於狹小——除了忠實地、機械地幹活以外,沒有任何發展前途可言——已不能滿足其遠大誌向了。他也意識到,梯子底部不一定就安穩,上麵隨時都可能掉下東西砸到自己,不如爬到梯子的上部,並一心朝上爬。
於是,他辭掉了這份工作,在赫約翰大使的手下謀得一個職位。大使後來成為國務卿、美國駐英國大使,而在此之前,考爾比就已經想象到,與前者在一起不會有發展,與後者共事則會有很大的成就。
工作應從什麼樣的高度開始?不少剛開始找工作的畢業生會認為從哪裏開始都一樣,先落了腳再說,並雄心勃勃地表示不會待多久。但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進到那個層次後,便很難再出來了。對這個問題,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有過很經典的論述,他說:“這種從基層幹起,慢慢往上爬的觀念,表麵上看來也許十分正確,但問題是,很多從基層幹起的人,從來不曾設法抬起頭,以便讓機會之神看到他們。所以,他們隻好永遠留在底層。我們必須記住,從底層看到的景象並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反而會增加一個人的惰性。”
也許有的人還是不理解,仍然認為“沒有必要付出那麼多的努力”,我們應該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做一下回答。因此,一級也好,兩級也好,總之,在職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隻要你能登上一個較高的職位,就有機會將周圍模糊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晰。
因此,成功人士建議,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從基層的上一步或上兩步開始,這樣你就會免受最底層的單調生活的折磨,避免形成狹隘的思想和悲觀的論調,尤其是避開低層次的鬥爭。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一個較低的層次上,由於資源和機會有限,由於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鬥爭與內耗往往十分激烈而且赤裸裸。許多人在到達上一層之前,也許已經元氣大傷、銳氣全無了,他們把太多的熱血流在了汙泥裏。
有一位三十多歲在北大讀MBA的人袒露,他這歲數還來讀MBA,隻是為了越過一些層級。他原來的單位是個很保守的地方,論資排輩,他工作了幾年,仍然是個小跟班,參與不了任何重要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鍛煉,而對自己比較適合的中高級管理人員的位置又是那樣遙不可及。他的許多同齡人都逐漸變得懈怠和頹廢起來,但他選擇了離去,選擇了越過一些也許是永遠都難以“勝任”的層級,直奔“主題”。雖然MBA的課程讀起來很辛苦,但他樂在其中,因為他知道山的後麵是什麼。後來,他做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年薪超過50萬,而他原來的年薪不足2萬。
更重要的是,他坐在了最適合他的位子上,自己舒服,別人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