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合天地,德配陰陽
薑太公從“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到周文王之“師”、周武王之“師尚父”,而為周朝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輔佐文王、武王成就滅商興周、舉義伐暴而救民於水火的宏圖大業。從周文王被商紂王“拘羑裏”,薑太公與散宜生等設計謀劃救文王,文王被救脫離羑裏,返回周國後,修德振武,以求傾商等一係列文武措施、文德武功等,“皆宗太公為本謀”。文王修政治國安民,政通民和,進而征討伐崇、密須、犬夷諸國,到最終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之政是太公之治,文王之兵是太公之謀。就文王而言,得救是其傾商大業的前提、根本,如果文王不得救而被囚,則一切傾商活動,便是天方夜譚。所以救文王是太公的首功大德。
周文王駕崩,周武王即位。武王繼承文王之誌,繼續修文王之業,準備傾商伐紂的大業,從孟津會盟八百諸侯,到“與太公作此《泰誓》”,亦都是太公之謀。這既是孟津會盟誓師大會的示眾誓言,亦是為傾商伐紂作輿論準備,表明討伐民賊的決心,表達正義者行仁的聲音,以取得各諸侯國及廣大民眾的支持。
薑太公與周武王作《泰誓》後,在作了輿論準備、政治動員、表明決心後,等待時機,以求伐紂成功。兩年後,紂王殺害王子比幹,囚禁箕子,罪惡愈甚。伐紂時機已到,武王將要舉兵伐紂。占卜吉凶,龜兆不吉,又正值暴風雨,其他諸公都認為是凶兆而害怕,隻有薑太公勸周武王按計劃進軍伐紂。經過牧野大戰,紂師大敗,斬殺紂王,獲得全勝。滅商誅紂後,開倉賑濟萬民,改元更化,修德仁民。薑太公封到齊國之後,更是以德治民,修政便民,發展經濟,民富國強,使齊國為東方泱泱大國。
周朝之興,如果沒有薑太公之計救文王和薑太公之謀勸武王伐紂,則傾商興周大業便無從談起,所以司馬遷反複強調在傾商興周的過程中,“皆太公為本謀”“太公之謀計居多”“師尚父謀居多”。這是中肯公允、符合曆史事實的確論。
薑太公之所以能有如此智慧謀略,建立偉業,實現宏圖,就在於他通天地變化之道,知陰陽大化之理,曉治國安邦之略,精用兵製敵之術,有仁愛生靈之心,懷救民濟民之誌。他相信人事、人力,而不相信天命、神力。所以他能力排眾議,抓住戰機,適時伐紂,取得勝利。此非大智者不能為,非大勇者不敢為。
薑太公之所以能“自布衣升三公之位”,而為文王、武王之師,輔佐文王、武王完成滅商興周大業,並“累世享千乘之爵”,就在於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故能因勢利導,抓住時機,順天應人,奪取勝利。傾商興周,以此大功,造福當世,解民倒懸,恩及後世,千古流芳,眾人敬仰,賢人稱讚。
(二)兵家宗師,齊國兵祖
薑太公作為周師齊祖,其千秋功業,不僅在政治興國、仁政治民、經濟富國、理財惠民,而且在軍事韜略、吊民伐罪、除暴安民。
薑太公是中國第一位軍事謀略家、武聖人。薑太公的軍事謀略智慧、用兵指揮藝術,在出山前已胸有成竹、理論大定,在傾商伐紂中已付諸實踐、取得成功,為齊國兵論兵略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以後兵學兵智提供了理論前導,可以說“齊國兵論冠天下”“中國兵學甲天下”,都與薑太公的軍事智慧、韜略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就此而言,太公實為兵家宗師、武學鼻祖。
中國兵學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嚴密完整的邏輯結構,蘊意無窮的謀略智慧,豐富多彩的思想內容,變化多端的指揮藝術,延綿不斷的發展脈絡。就此而論,太公之功,功莫大焉,太公之業,澤及後世。擇其要者,論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