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視任務為使命,用行動去落實3(1 / 3)

第四章 視任務為使命,用行動去落實3

樹立結果意識:有結果才叫落實

執行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任務。但是我們往往把任務等同於結果。想想吧,在我們的一天中,會得到多少這樣的回答:“我已經按要求的做了”,“我已經照你說的做了”,或者“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但問題是:“結果怎麼樣了?!”一個公司,是否有立足之地,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做的結果如何。所以,無論多麼美好的理由,甚至無論多麼完善的行動,都不能抵消錯誤的結果,或者沒有結果。

微軟公司認為:資源的配置一切以效率為首位,效率是衡量組織和經理的重要指標,預先設定可評估的目標,抓住重點,確保資源有效利用,以結果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可見,工作有沒有落實,關鍵要看結果,有結果才叫落實。

有位老總曾經苦笑著說,他的公司裏來了個新會計,做報表的態度很認真,報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齊齊。可惜,報表上的數據與實際發生額相差甚遠,不僅老板看了一頭霧水,而且連她自己對報表上的原始數據的來源也說不清楚。於是,這張報表就成了實際上的廢紙,在公司管理層做決策時起不到一點參考作用。

這就是會計的主要職責沒有盡到,雖然從表麵上看她兢兢業業,但事實上對公司的發展沒有起到任何推動作用。

請記住,企業購買的是結果,也就是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勞動。勞動是不值錢的,隻有勞動的結果才值錢。也就是說,功勞是價值,苦勞卻不是價值。

為什麼企業要這樣?因為隻有每個人提供出有價值的結果,企業才有錢賺,才能夠生存。但現在,我們不少員工卻把上班當成結果,以為隻要上班就可以領工資,這種觀念大大地扭曲了員工與企業的關係。

我們是不可以用上班來交換工資的,上班的結果才可以交換工資。這就像睡覺一樣,睡覺沒有“價值”,睡著才有“價值”,睡覺但睡不著叫什麼?叫失眠。失眠不僅沒價值,而且還是一種病。

如果我們工作的時候,僅僅是完成任務,而不是追求完成的結果,那麼就是在睡覺,卻沒有睡著,是處於失眠狀態。所有管理不善的公司,一定有一部分員工或領導處於這種失眠狀態。

公司是員工努力證明自己成績的戰場。無論何時何地,如果你沒有做出成績,你就永遠是受別人擺布的棋子,甚至是一枚被棄用的棋子。證明自己的唯一準則就是成績,而實現成績的唯一法寶就是對工作負責,對工作的結果負責。

做任何事情,應該以“追求結果”為導向,而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務”上。如果要完成任務,那麼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因為完不成的借口有成千上萬,要找借口,那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隻要結果,那麼多半得到的是方法,方法決定想法,思路成就出路。因為,完成任務不等於有結果;企業利潤來源是結果而不是行為;結果是目標,行為是手段;卓越的組織通常是一個執行力強的團隊,執行永遠隻有一個主題:要結果,而不要完成任務。

鎖定目標才能鎖定結果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這個樹洞隻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居然從樹洞裏鑽出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向前跑,並爬上另一棵大樹。兔子在樹上,倉皇中沒有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最後,兔子終於逃脫了。

故事講完後,老師問:“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我們說:“兔子不會爬樹。”“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狗。”“還有呢?”老師繼續問。直到我們再也找不出問題了,老師才說:“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你們都沒有提到,土撥鼠哪去了?”

土撥鼠哪去了?因為兔子地突然冒出,讓我們的思路在不知不覺中偏了方向,土撥鼠竟在我們頭腦中自然消失。同樣的道理,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也會被途中的細枝末節和一些毫無意義的瑣事分散了精力,擾亂了視線,以致中途停頓下來,或是走上岔路,而放棄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標。

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在世事的喧囂和紛擾中,我們常常忘掉自己的心靈。因此不要忘了時刻提醒自己,土撥鼠哪去了?自己心中的目標哪去了?隻有認準人生的方向,鎖定目標,才能無往不勝。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管理學故事,故事中說的是一群伐木工人走進一片樹林,開始清除矮灌木。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清除完一片灌木林,直起腰來準備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項艱苦工作後的樂趣時,卻猛然發現,不是這片樹林,而是旁邊那片樹林才是需要他們去清除的!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隻是埋頭砍伐矮灌木,甚至沒有意識到要砍的並非是自己需要砍伐的那片樹林。

這種看似忙忙碌碌、最後卻發現與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的情況是非常令人沮喪的,這也是許多效率低下,工作起來不出成果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在錯誤的方向上的忙碌最不值得。這就好比堂吉珂德想做騎士卻與風車作戰一樣,徒勞無功。

在很多人的工作中,也許都有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之類的經曆。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在目標——執行——結果這一企業基本流程中,目標的製定是企業高層在戰略層麵的工作,而企業在一年365天裏的常態,則是全體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企業目標奮發努力、認真執行的過程。從領導到基層每位員工,他們無時無刻不是處在一種“執行過程”中,他們在執行中體現出的態度、能力、速度、理念、品質、應變等因素的優劣,都將成為企業命運真正的決定性力量。

薑汝祥在《請給我結果》一書中解釋道:“既然鎖定了目標,鎖定了結果,那麼我們對於結果,就不是要,而是一定要。在結果麵前,你需要一個‘一定要實現’的決心!”

三星公司開發筆記本電腦要比索尼公司晚得多,但是現在三星的新產品活力十足,新品不斷,而索尼的新產品卻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當年,索尼的筆記本電腦因為設計精巧而在市場上很暢銷。三星公司為了與索尼公司的經典產品一比高下,決心開發出比索尼Vaio更輕更薄的新款筆記本電腦。

於是,三星高層要求研發人員按照比索尼公司同類產品“至少薄1厘米”的高標準來研發新產品。盡管,這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三星的研發人員經過8次反反複複的實驗與提高,還是實現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當時主攻技術創新的陳大濟(2003年3月被任命為韓國信息通信部部長),帶領研發團隊接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當初,也正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其他企業紛紛縮減研發經費之際,陳大濟和研發人員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並沒有因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放棄努力。

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研發不出比索尼產品“至少薄1厘米”的產品,三星筆記本電腦就超越不過索尼,就沒有索尼強大!本著對結果負責,對公司的責任感,使三星的研發人員不斷克服技術難題,成功地實現了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結果。

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公司戴爾看到三星的這些產品後大吃一驚,趕緊派人到三星采購。為此,三星順利地從戴爾手中得到了160億美元的采購合約,使三星一下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端筆記本企業之一。

任何企業購買的都是結果,也就是忙碌的結果,而不是忙碌。忙碌是不值錢的,隻有忙出的結果才值錢。因為完成任務並不等於得到結果,我們要永遠看重結果這個“目標”,而不是忙著完成任務這個“程序”。因為鎖定目標,才能最終鎖定結果。

自動自發:高效、及時、準確地完成任務

自發:有效執行的保障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各個員工的價值觀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須圍繞在一條主流的價值觀周圍,受其指導與約束,這個主流的價值觀,就是價值理念。指導和約束企業與員工行為的價值理念,是每個企業都必備的,否則這個企業就不能運行,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一價值理念是否真正被員工認同,員工是不是自發地執行這個價值觀。隻有當企業員工自主地按企業價值觀執行時,這個企業才能形成有價值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