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落實力就是戰鬥力1
沒有落實,一切都是空談
任務的關鍵在於落實
什麼是落實?
落實一詞的書麵解釋是使計劃、措施等通過周密的研究,達到具體明確,切實可行。
落實,是實踐,是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變為具體的行動,是把貼在牆上的藍圖變為改造世界的實踐;落實,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環節,是聯結認識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一座橋梁;落實,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環環緊扣的鏈條;落實,凝聚著心血和責任,體現著作風和意誌,反映著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落實是完成一切工作和任務的關鍵,對此古今中外領導人都有著深刻認識,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看待落實的重要性。
馬克思說過:“一步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毛主席認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隻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鄧小平同誌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江澤民同誌指出:“做出決策和製定政策,事情隻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貫徹實施。”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既要勇於探索、敢於攻堅、善於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又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堅韌不拔,紮紮實實地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
可見,落實不僅是工作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在進行戰略規劃的同時,忽視了企業文化的同步建設和提升,種種顧此失彼的邏輯和過程謬誤,導致了戰略規劃要麼收效甚微,要麼中途夭折甚至最終的流產。因此,應當正確的認識到:落實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引起企業的密切關注。
有這樣一個故事,東北一家國有企業破產,被日本財團收購。廠裏的人都翹首盼望著日方能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管理辦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來了,卻什麼都沒有變,製度沒變,人沒變,機器設備沒變。日方就一個要求:把先前製定的製度堅定不移地落實下去。結果怎麼樣?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日本人的絕招是什麼?落實,把製度全部落實到位。
任務的關鍵在於落實。企業能夠贏得市場,站穩腳跟。落實到位是其製勝法寶之一。落實不到位,任務就不能按時完成;落實不到位,客戶就會對企業失去信心;落實不到位,員工就不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落實不到位,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存活。
創建於1995年的“紅高粱”在鄭州開出第一家中式快餐店獲得成功以後,創始人喬贏便以“挑戰麥當勞”的口號一夜成名,被冠以“中國連鎖快餐領頭羊”的名號。伴隨著知名度的上升,紅高粱開始了高速的連鎖擴張,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兩年中先後在深圳、上海等20多個城市發展了50多家連鎖店。由於企業擴張太快,資金沒有落實到位,紅高粱陷入資金危機,管理上也趨於失控,各地的連鎖店已經無法統一管理,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最終導致紅高粱在客源流失和資金缺乏的情形下,於1998年倒閉,喬贏也因為被控非法集資而鋃鐺入獄。
除了“紅高粱”的慘敗之外,“榮華雞”的退出也同樣引人注目。“肯德基開到哪兒,我就開到哪兒!”是1994年“榮華雞”在北京開第一家分店時的豪言壯語。它在成立之初的兩年內達到了單店150萬元的單月銷售額紀錄,但由於擴張速度太快,管理上缺乏標準化,很多工作無法落實到位,最終失去了消費者。6年後,北京的最後一家“榮華雞”在安定門歇業。一些專業人士在對“榮華雞”的失敗找尋原因時曾指出,“榮華雞”的失敗源於在管理上缺乏標準化,工作落實不到位,當“榮華雞”在初期進行大規模擴張時,一方麵在產品標準化上,對原料質量、食品加工方法等沒有嚴格的限定;另一方麵在服務標準化上,對員工的文明規範以及店堂環境設置等沒有具體的標準要求和嚴格的質量監控體係,結果導致每家店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最終失去了消費者。
好的思想靠行動,好的概念靠運作,好的製度靠實施。馬雲曾經說過:“比起一個一流的創意,三流的執行,我寧可喜歡一個一流的執行,三流的創意。”有些人在接受任務時,出於或急於出成績,或急於樹形象,或心情浮躁,或好大喜功等目的,往往隻注重喊一些激動人心的“口號”,做一些引人注目的“宣傳”,發一些空洞無物的“指示”,而對於工作落實的具體方法、關鍵措施、意見建設,往往很少花心思、動腦筋、費精力,在“口號”上雷聲大,在落實上雨點小,必然導致結果上的不盡如人意,最終走向失敗的結局。
任何一項工作從製定目標到出成效,無非經過從製定目標到擬訂措施再到落實措施,最後出成果這幾個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落實”,是最關鍵的一環,如果沒有“落實”這個行動的環節,那麼,再宏偉的目標和再過硬的措施都將成為泡影,成果必將大打折扣,甚至為零。
沒有落實的製度隻是廢紙一張
海南省省長衛留成說,他就任海南省省長的第一個月,他親自做出的57個批件,隻落實了2件,其他的要麼不知下落,要麼“正在辦理”。有關部門2002年4月提出的表揚6名援藏幹部的文件,竟然經過兩年半的時間,才“旅行”到他的手裏。
實際上,這種現象並不罕見。隨處可見的差不多和不到位;無處不在的淺嚐輒止和虎頭蛇尾。滿足於一般號召,缺乏具體指導;遇事推諉扯皮,辦事不講效率等,都是沒有把製度真正落實的具體表現。
白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王慶邦說:“不可否認,推行部門或行業文化都是企業的一個美好的願望,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想把一係列嚴格的管理製度和先進的工作理念徹徹底底地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中,落實到具體的實踐行動中談何容易,因此,工商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避免這項工作流於形式,變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最為關注的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製度的建設與創新,而是貫徹與落實製度的力度。
當前,多數部門、行業對落實的問題極為重視,動腦筋、想辦法、下工夫,出台了不少政策,製定了不少標準,提出了不少要求,在質和量兩方麵都進行了細化、具體化,可謂用心良苦。但是,“橘生淮北則為枳”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其實政策再好、製度再全、標準再高、要求再嚴,如果具體執行的人不認真、不負責、不盡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人們不會忘記馬德賣官受賄案,原綏化市市委書記馬德在任時一手創立了幹部推薦責任製,製定了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廉政述職、群眾評廉、組織考廉等一係列製度。然而,在自己創設的這些冠冕堂皇的製度麵前,並沒有妨礙他盡情“批發”烏紗帽,也沒有阻止賣官買官之風席卷整個綏化官場。這種現象曾一度引起人們特別是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有識之士的熱議、警醒和反思。
現實生活中,一邊出台製度、一邊破壞製度和鑽製度空子的現象屢禁不止,關鍵就在於製度執行不力、落實不嚴,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條例”停留在文件上、口頭上。製度不落實,比沒有製度更有危害。落實是製度管理的最關鍵環節,製度再健全、再完善,如果不執行、不落實也隻能是一紙空文。因此,如果我們製定一條製度,就落實一條製度,製定10條製度,就堅決執行10條製度,不鬆懈,不手軟,不搞“下不為例”,那些公司裏光知道數鈔票卻不知道做事的“蛀蟲”就難行其道了。
製度是依法行政的重要體現,是規範權力運行的有力武器,決不能容忍走形式、耍花槍。如果隻是為了“作秀”,把製定製度作為應付上麵、裝點門麵、嚇唬下麵的一種“標簽”,那麼再好的製度也會變質變味,禁令如兒戲,文件成廢紙;如果領導幹部不帶頭執行製度,搞“一手遮天”,言大於法,權大於法,製度則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如果忽視製度的權威,心存私心雜念,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不利的就變通,製度成了“變形金剛”,有製度跟沒有製度又有什麼兩樣呢?
法諺有雲:沒有裸體的權力。如果一項製度無人執行,無法“落座”,那麼即使它在紙麵上多麼洋洋灑灑、法理上如何縝密性強、心理上如何受人推崇,也不能對權力構成製約。再完美的製度,科學的計劃,如不執行和落實,不過是一種形式,一張廢紙而已。
工作部署有千招萬招,不抓落實也是沒招,規章製度有千條萬條,不抓落實也是白條。
有苦勞沒功勞隻是浪費資源
很多人在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功的時候,喜歡說這麼一句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麼看了下麵這則故事,你應該扭轉這種觀念了。